在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旅港潮人中,确有一些人得益于祖上的荫庇,继承了父辈的资产,但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艰苦创业、玩命拼搏。这些潮人赴港时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从苦力做起,白手起家,直至搏得家道殷实,有的以至成为巨富。香港益丰集团公司董事长、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揭阳市政协名誉主席林世铿就是这样的一个突出典型。
一
1931年农历12月28日,林世铿出生于惠来县葵潭镇一个小商贩家庭。苦难伴着林世铿来到人间。他出世才3个月父亲便死于非命。30岁的母亲带着林世铿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开荒种地,以种番薯、蔬菜为生。由于生活贫困,二哥很小就卖给他人,二姐又在大饥荒中活活饿死。林世铿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小小年纪就得为生计拼搏。葵潭盛产竹子,编制竹器是葵潭人重要的谋生手段。林世铿6岁时就跟着哥哥学习编织竹器。他聪明懂事、勤奋好学,很快就上手,编织得又快又好,几乎赶上一个大人。尽管如此,大荒之年他还是数次被饥饿和劳累击倒。一次次与饥饿的搏斗就是一次次对生命的挑战!正是这种挑战是他在后来创业的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跌倒了又爬起来,再奋斗、再前进,勇敢地面对人生。
直到1945年,林世铿14岁那年,大他10岁的兄长已能立身养家,林世铿才进了学堂读书。可是,生活依然艰辛,翌年,林世铿不得不辍学到矿山洗锡尾,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他苦干巧干,别人每天只能洗一斤锡石,他却可以洗5斤,收入自然比别人多得多。
葵潭很早就是区域商业中心,葵潭人的商业意识十分浓厚。1953年,林世铿带着未婚妻提供的准备结婚用的两对金耳环作为经商的本钱,来到商贸业更为发达的普宁县城流沙镇,在惠来路开了间杂店,铺号“同康”。这里地处偏僻,店面又小,生意并不好做。林世铿迎难而上。他细心观察,发现送货上门下,利薄又辛苦,大店根本不做。于是,他把目光紧紧盯住附近农村和店铺周围的每一个家庭,一村一寨,挨家挨户拜访推销他经营的日用小百货,服务热情又周到,把商品一件件送到顾客手中。“同康”的名声越来越响,生意日渐红火。
正当林世铿的生意越做越顺时,1955年夏,国家开始对城乡私营零售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林世铿只好关闭了苦心经营两年之久的“同康”号商店,回到葵潭老家。
这一年,林世铿结婚了,不久又到口门镇采矿。期间他稀里糊涂地被人拉着偷渡了一次香港,但未成功。再次回到葵潭后,林世铿进了镇办农具厂。1958年,凭着在矿山及农具厂工作的经验和技术,林世铿成了“土专家”,被任命为葵潭镇兴农炼铁厂副厂长。
厄运又一次降临在林世铿的头上。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林世铿被扣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一连数月没日没夜的批斗使他痛苦不堪。他和朋友们又一次谈起到香港谋生发展。这一次,受尽屈辱和苦难的林世铿终于铁了心!
二
20世纪50年代正是香港转口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与潮汕老家相比,香港的舞台更大、机会更多。
林世铿投奔了住在香港石硖尾的老乡,并在同乡开办的塑胶厂找到了工作。从小就吃苦耐劳、聪明勤奋的林世铿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全部流程,深得老板的赏识。但是,打工并非林世铿的人生目标,他要自己当老板。在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谢绝了老板的加薪挽留,购置一台二手压塑机,开始了独立创业。
时机却未垂青林世铿。正当他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塑胶花供大于求,市场逆转,产品大量积压,没有销路。林世铿遭到毁灭性打击,只得关掉机器,另觅出路。
身处逆境,林世铿在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决心更加努力拼搏。他深知,这种拼搏不是盲目的,必须有眼光、有毅力,有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头脑。他再次成为打工者,但他仍然梦想成为老板,始终顽强拼搏。
当香港的服装业和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林世铿看中了“水喉”行业。经过潜心了解和研讨之后,他在朋友的支持下筹措了20万港元,1962年夏天,林世铿的“水喉”公司在新界成立。他身体力行,既当操作工、又当推销员,送货、采购样样都干,还手把手教工人,严把质量关。由于产品质量好,服务又热情,不仅工人乐意跟他干,客户也相当满意,局面迅速打开。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还在“水喉”生意红火时,林世铿将企业转让了。他觉得“水喉”的局限性太大,他需要一个更能大展拳脚的舞台!
原来,羊毛衫绣花和制衣业已在香港悄然兴起,有远见卓识的潮商开始转向这一行业。林世铿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工厂起步时只有3台绣花机3名机绣工,以及在慈云山下一间简陋的厂房。他重金聘请技术人员研究、比较、设计,力求产品更有创意、更独特、更引人注目、更有市场,第一批加工产品一出厂就受到顾客好评,生产蓬勃发展。
林世铿再向朋友筹借资金,在慈云山道租了3间共8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置6台衣车,招了6名车工和一名技术员,开始了代人加工的生产运作。每天早上5时林世铿就到制衣厂领原料,带领工人们精心加工,按时按质交货,很多制衣厂的老板都乐意与他合作,也获得了同业的广泛好评和信任。到了1964年夏天,林世铿的成衣加工厂已发展到25台马达缝衣车、两台裁车,拥有20多名熟练车工。
翌年秋天,美国雅美公司老板到香港考察时,经人介绍,特地看了林世铿的加工厂,对林世铿的经营大加赞赏。这年底,林世铿扩建厂房,并将自己的企业命名为益丰制衣厂。这时期香港很多小型加工企业遭到淘汰,而林世铿的加工厂不仅稳步发展,还得到美国雅美这样一个制衣行业大跨国公司的青睐。这在当时香港的成衣加工业引起不小的震动。
雅美公司的服装销售在欧洲市场占有率相当高。林世铿生产的服装全部包销给雅美,然后再由雅美销往世界各地。“哈那衣”(劳动服)就是益丰的拳头产品,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林世铿用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欧洲7个国家共28个城市。在莫斯科,一家商场的经理得知林世铿是“哈那衣”的生产者时,立即表示钦佩和合作之意。通过考察,林世铿决定把前苏联及东欧地区作为重点目标。他扩大厂房,工人也增加到数百人。益丰生产的“哈那衣”成为欧洲市场的宠儿,独占前苏联,走俏东欧。益丰全力投入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在整个70年代,益丰制衣厂销往前苏联的“哈那衣”每年都在1000万件以上。越南市场批发销售的棉衣80%至90%也都是益丰的产品。
林世铿“一衣”占市场,“一衣”定天下!
三
林世铿在服装行业取得极大成功,但他开拓进取的脚步没有停止。
1965年香港还没有一家皮革生产厂。内地虽有大量的生皮原料,但生产技术设备较差,难以与外国竞争,只好出口生皮,进口高档皮革产品。林世铿以敏锐的眼光抓住这个极好的机遇,抢占先机。他从西德引进皮衣生产设备,从美国聘请皮衣工程师,从法国请来服装设计师。他采纳了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从生产兔毛服装起步。按照林世铿“保证其上乘技术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得最好”的理念,当年底第一批兔毛服装产品运到美国,受到供销商的高度赞扬,十分畅销,还拿回了大量订单。
在开足马力生产兔毛服装的同时,林世铿又根据市场需求,从法国、意大利进口优质兔皮,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款式推出高质量的兔皮服装产品,一经面市即销售一空。此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林世铿又在新蒲岗工业区购置厂房、扩大生产。他的皮衣制品在欧美获得极高声誉,被列为一流品牌。
1966年,中国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而且波及到香港。不少旅港企业家对前景表示悲观。林世铿却看好内地市场,千方百计寻找发展机会。1967年他参加了秋季广交会,更坚定了从内地进皮革原料的信心。
1968年在春季广交会上,林世铿结识了国家的一位副部长,并被邀请到内地购买兔皮。副部长陪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10来个生产兽皮的省区。林世铿惊喜地发现:原来远销法国、意大利的兽皮却是内地出口的。在山东,他每年签订的黄狼皮购货合同金额都在亿元以上。1972年他订购了北京地区的所有山羊皮。正是由于抢先一步与内地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香港的皮料紧缺时,林世铿却能从内地得到近亿元的皮料支援。
1969年益丰仅是生产皮衣的工人就达2000多人,已成为服装界的大企业。原来的厂房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林世铿在新蒲岗五芳街的纬纶大厦购置了五层楼8000平方米的厂房。
林世铿早已成为千万富翁。
以后,美国雅美公司的老板多次专程到香港找林世铿,商讨合作拓展欧美市场。双方携手再创辉煌,益丰成了名副其实的香港皮衣生产的旗舰。
林世铿已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者变成了亿万富商!
四
林世铿靠着诚信,奋斗、发展,一步步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林世铿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质量,发展在信誉。诚信使他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诚信在他的事业发展中帮了大忙。
有一件事很能体现林世铿“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比金钱更重要”的理念。那是1973年,有一大批从内地发来的兽皮均是次品,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当时香港皮料紧缺,市场上根本购不到货。皮货商纷纷找上门来向他购买这批货,但他坚决不卖。一位十分熟悉的商人要求他哪怕出让少量也行,而且给他加价。但林世铿的回答毫不含糊:“这批皮革质量不合要求,卖给你是坑害你,也坑害了别人!”这位商人以为他想赚钱,就把价格从每张兽皮2元上升到3元。林世铿心知肚明:只要他点头,这批兽皮一转手就可毫不费劲地净赚几千万元。但他更加坚信: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比金钱重要千倍万倍!失却了信誉,不用说企业断了生命线,做人的前景也断送了。这种损失是多少钱也补不回来的!就这样,所有优惠的条件和价格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此事拖了好几年,最后通过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才得到妥善解决。林世铿始终认为,自己一生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诚信这个基础上。有了这个基础,1982年他让儿子率先挺进美国市场;在内地,他一直与有关方面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在家乡投资办厂。他用自己的信誉占领国际市场。他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他说:“信誉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无形财富!”
靠信誉,林世铿除了经营制衣业,还拓展了益丰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安祥中西药行等经营领域。他在香港、内地和国外拥有的企业有:香港益丰制衣厂有限公司、葵铿皮革有限公司、葵铿硝皮厂有限公司、葵铿制衣厂有限公司、其仕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美国益丰皮革厂有限公司、美国其仕企业(国际)有限公司。
林世铿把这种诚信创业的优秀品质传给了下一代。他的6男2女8个子女都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之后各自事业有成。大儿子林金招毕业于美国大学经济系,把父亲在美国的公司发展得蓬蓬勃勃,使益丰的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每年均达数十万件。
五
以慈为宗,多做善举。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林世铿事业有成,恪守母训,发扬为善最乐的慈云精神,把自己的爱心、善心、热心倾注在慈善事业上,无私奉献,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家。
“慈云精神”源自香港慈云阁及其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广结善缘不谋利的慈善机构。林世铿任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数十年,为重建、改建、扩建慈云阁和投入管理费用逾4亿元;为香港、潮汕家乡以至祖国各地扶贫赈灾、兴办教育和卫生等公益福利事业共捐资近3亿元。
在香港,每当风灾、水灾、火灾过后,灾民总会收到林世铿和慈云阁发放的赈灾物资,加上给贫困户和孤寡老人派发利是,每年都有近百万元、大米近万斤、棉被棉衣数千件。慈云阁常年免费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施医赠药。林世铿常年为慈云诊所支付赔费,其中仅1970至1980年便达2000多万元。
血浓于水见真情。1994年6月初,太平洋强台风袭击粤西,林世铿驱车从香港赶到广州,给广东省人民政府捐赠救灾款300万元。翌日,他又奔赴灾区查看灾情,捐赠一批药品给清远市,捐赠100万元给清城区修复河堤。
1996年国际贫困年林世铿捐资300万元。
在四川省,林世铿捐建的5所学校分布在内江市、乐山市和自贡市的5个区县。他给每个区、县捐款各100万元。
对潮汕家乡,林世铿更是魂牵梦萦。
1979年春暖花开时节,林世铿回到了阔别20年的惠来。为支持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他殚精竭虑、慷慨解囊:首捐60万元,把葵潭的街巷铺成水泥路面;给工厂赠汽车、给农村赠化肥;捐资治理龙溪河、捐建葵潭水厂。1985年林世铿率先倡议并身体力行兴办葵阳加工区,帮助家乡招商引资、发展工农业生产。在惠来县、揭西县、榕城区和渔湖试验区,林世铿襄助捐建的项目18宗,总金额近7000万元。他为家乡捐建葵新路、机耕路和村道;捐建葵亭大桥、慈云大桥、长春桥、吉成桥、长埔桥、南照埔桥和五十三坎桥。
1987年潮汕风灾,林世铿组织慈云阁董事局带着赈灾物资和善款来到家乡慰问灾区民众;1993年第15号太平洋强台风在惠来登陆,慈云阁和林世铿各捐100万元救灾;1995年惠来又遭太平洋强台风的袭击,林世铿从香港新闻媒体获悉,当即为家乡捐出救灾款;2004年5月8日特大龙卷风突袭惠来县歧石镇,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林世铿在重灾区捐建拥有120套住宅的世铿新村、敬老院和文化室各一幢。
林世铿常说:“天下之善事,莫大于兴学办医”。他为家乡赠建的玄武小学,早在1979年他第一次回惠来之前就积极筹划,捐资30万元。翌年他为助建葵潭镇中心小学和扩建玄武中学共捐资400多万元。1984年葵潭镇改造中小学校舍设施,林世铿捐资100万元,10年后赠建教学楼,再捐50万元购置配套设施。1990年他捐150万元兴办葵梅中学;为助建东陇中学和惠来第二中学,他分别捐资150万元和100万元。1996年,林世铿更斥资3000万元赠建葵潭世铿学校,包括张月中学和郭玉英小学。他为惠来县教育基金捐赠30万元,捐资新建、助建和扩建的学校还有葵潭中学、葵潭镇吉成小学和长春小学、东陇镇古巷慈云学校。情系桑梓心连心,林世铿襄助兴学超越惠来县。他乐捐570万元给饶平县所城镇兴建龙湾小学和龙湾慈云中学,还赠资30万元设立教学基金。林世铿为揭西县五云镇新建教学楼捐资100万元;给金和镇捐建金和中学及金园小学;给塔头镇捐建新园学校;给渔湖试验区捐建溪南学校;给潮安县铁铺镇赠建慈云学校;给汕头市潮南区赠建铜盂学校。1990年潮汕星河奖设立,林世铿乐捐100万元;揭阳市教育基金会也有他的赠款100万元。
林世铿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他捐资3000万元新建揭阳市红十字会慈云医院;捐资3500万元兴建惠来慈云中医院及配套制剂中心、购置CT机等医疗设备;捐资200万元设立葵峰医院;捐资200万元助建隆江人民医院。惠来县人民医院新建住院大楼、购置医疗器材,林世铿共捐资100万元。葵潭中心卫生院扩建,他照例解囊;又以其母亲的名义在葵潭镇赠建一座医院。
扶危济困情真意切,兴办公益福泽桑梓。“钱财来自社会,用在社会。只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我就心满意足了!”一番肺腑之言、一宗宗慈善义举,感人至深,演绎着林世铿血浓于水的博爱一生。
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①黄杉、管琼编著《四海潮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
②汕头日报侨讯部编《赤子情怀》,1996年12月。
③香港潮州商会、香港潮商互助社和香港汕头商会会刊及有关资料。
④汕头新闻媒体有关报道和资料。
(来源:今日潮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