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山圣雅伦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伯强先生
梁伯强先生
第一次认识梁伯强是在7月16日的“两江对话”上。 会场中,中山圣雅伦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伯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生辉”的光头。为打消大家的疑虑或幽默一把,他坦言自己刚剃度修行回来。当时他讲得最多的是他的“非常小器·圣雅伦”指甲钳,他把“非常小器·圣雅伦”指甲钳定义为继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之后的第六媒体。 9月1日,当记者在圣雅伦公司再次见到梁伯强时,他依旧保持着佛家弟子的形象。梁伯强从几千年的藏传佛教中他读出来一个字——善。他认为,佛教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崇尚善是原因之一。他不奢望“非常小器?圣雅伦”能成为500强,倒希望“非常小器?圣雅伦”像佛一样能得到长久的传承,做足500年。 从长相和体形来看,梁伯强都跟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人物蒋介石比较接近。不同之处是梁伯强的门牙比较“突出”,除因长了点和斜了点外,时常乐呵呵的梁伯强自然也难以遮掩突出的门牙;笑容可掬的他没了呆板、僵硬,更多的是可亲、可近的随和。 梁伯强突出的并不仅是他的外表,更是他起伏跌宕,富有传奇的精彩人生。 梁伯强走的是一条挣钱——亏本——再挣钱——再亏本——再挣钱的创业之路。“我的每个经验都是用钱买来的。”梁伯强说,“如果让我开咨询顾问公司,我可以指导很多人成功创业。”
“文革”十年,练就了一身技艺
1962年10月出生的梁伯强,没有特殊的背景,出身于一般的家庭,是一名普通工农子弟。梁伯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十年文革”的打打杀杀中度过的,与同年代人一样,1978年高中毕业的梁伯强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 虽然生长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但梁伯强比他周围的同龄人还是幸福许多——梁伯强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母亲经常告诫我们兄妹三人要自强不息,发奋做人。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本领。”说到自己的母亲,梁伯强非常崇敬,他说:“母亲从没有打过三个子女,总是靠启发、靠讲道理来激励和教育我们。”母亲的教育方法深深地影响了梁伯强,以至于在以后公司的管理中,梁伯强也从不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用启发和讲道理来激励和教育自己的员工。 “儿子长这么大,连架都没打过,也不会打。” 看着与自己当年高中毕业时年龄相仿的儿子,回想起自己调皮的过去,梁伯强感慨颇多。学生年代的梁伯强,成绩不咋的,个头也不高,可是在班级里却是个有号召力的小人物,他的身后总有一群跟随者,因鬼点子多,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计巢”。备受小兄弟们拥戴的梁伯强,总能摆平一些纠纷,就是遇上打架,也不需要他这个“小诸葛”上场。 虽然调皮,但梁伯强自小就有爱琢磨事的习惯,看到新鲜事物总是好奇,想探个究竟,直至弄懂为止。即使是现在,只要遇到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梁伯强都会将它输入到电脑中,留着慢慢琢磨,待想明白后,及时写成文字,记录下来。梁伯强不但爱琢磨,还善于积累,在他的备忘录里,这类的文章已过百篇,20多万字。 上小学后,一个加工金银首饰的“单干户”的档口是梁伯强上学的必经之路。看着单干户把一个戒指改做成两个耳环,把一个手镯划开做几对耳环,幼小的梁伯强对这一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一放学,他总要在那个摊位旁看半天,时间长了,耳环的制作“工序”便一一都记住了。
那个时候,珠三角一些老年妇女都戴有一副金耳环。老人去世后,家人舍不得那副金耳环也被陪葬,通常会换上一副铜质耳环。 有一年,家里为还300元债,无奈之下,母亲变卖了一部分旧家具,还上了一半的债务。目睹母亲的艰辛,爱琢磨的梁伯强,终于想到了为母亲解忧愁的好办法——用母亲陪嫁的铜脸盆制成耳环,卖钱还债。 梁伯强剪开脸盆,又把家里的“购烟证”拿去与那位师傅换一些铜丝,做成耳针,这样,耳环也就算做成了。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梁伯强用完了母亲的铜脸盆,也帮助家里还清了债务,同时也熟悉了加工首饰的工艺。 除父母外,对梁伯强人生的思想观念和事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有几个人。第一个便是潘栋梁老师。青少年时期的梁伯强不但从潘老师那里学会了国画的技法,而且从研习翰墨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跟随潘老师学习国画的10年中,潘老师让我明白了举一反三的道理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给了我创造一生事业的技术基础。”提及自己的恩师,梁伯强感激不尽。 就这样,在别的孩子玩耍嬉闹声中,在“文革”的吵吵闹闹中,梁伯强完成了人生中“一技在身”的基本积淀。
得而复失的第一桶金
高中毕业的梁伯强,1978年幸运地被分配到当时的小榄镇制锁二厂(现在的固力锁厂)工作。因为有一手国画技术,他成了一名拿笔杆子为书记、厂长做记录的宣传干事。对年轻的梁伯强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1979年,小榄镇举办庆祝改革开放的“菊花大会”,梁伯强作为宣传文员被抽调去搞宣传,时间半年。待“菊花大会”结束,梁伯强原来的岗位已被其他人顶替了,转而被分到翻砂铸造车间。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梁伯强说:“那时年轻气盛,根本没有承受这种突然变故的心理素质,接受不了这一结果。”听说澳门要换总督,移民政策可能松动,加上澳门每月的工资有600葡元(相当于当时人民币200元左右)。为了脱离当时的环境,获得更高一点的收入,就这样,梁伯强草率地做出了偷渡澳门的决定。 1980年4月10日傍晚六点,中山小林农场八一大堤,梁伯强对恋人黄丽儿说:“我一定回来娶你,你等我。”尔后,不足18岁的梁伯强就和三个同伴纵身跳入浩瀚的大海。 经过11个小时与大海的生死博斗,他们终于踏上了澳门的土地。 4月11日,刚一上岸,就被澳门当地的黑社会“擒获”。身上仅有的值钱东西——戒指,也被没收。最后,香港的叔叔将4000元交给黑社会后,梁伯强才算获得了人身自由,并在澳门申领了临时身份证。 满心期待的梁伯强,没想到初到澳门,迎接他的竟是黑社会! 不仅而此,他在澳门的中山小榄老乡服装厂的第一份工作,一月的工资也只有30元(而当时澳门的工资是每月600葡元),除了买些日用品,每月都所剩无几。虽说是包吃包住,其实,一天只管两顿饭,晚上睡在牛仔裤堆里。 初到澳门的三个月里,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谁都靠不上。干的是比小榄累得多的活,过的是比在小榄苦得多的生活,梁伯强开始对澳门感到失望,心里不只一次地想:回小榄算了!但不服输的他转念一想,跑出来就是要闯一闯,闯出点名堂来,有了大海上那一夜的经历,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坚持下去,就能胜利。 在服装厂,梁伯强第一次亲身品尝到了资本家的剥削方式,梁伯强对资本家认识观也在此形成。梁伯强痛恨资本家的这种剥削方式。在他后来事业获得成功,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后,梁伯强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资本召集人,力戒资本家的管理方式,让员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严重体力透支的梁伯强,开始留心新的工作机会。不久,梁伯强在报纸上看到一家仿古家具厂的招工广告,便满怀希望去应试。因梁伯强从小跟随潘老师练就了一手画国画的技艺,一试便被录用。 画画,是梁伯强的兴趣,也是他的特长。老板让梁伯强给家具画画,按件计酬,画一幅给40葡元。有了这种机会,梁伯强拼命的画,一天一般可以画三四幅画,一月下来,梁伯强就可以拿到三四千元,最多时竟有五千多。长这么大,他还没见过这么多钱,拿在手里,既是惊喜,又觉惊讶。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唤醒了自信。 在澳门近一年的时间里,梁伯强一下子“发”了,居然积攒下三万葡元,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元。当时的万元户便是“大款”,梁伯强算是赶上了。 此时,老板也看出了梁伯强的潜力。一天,便对他说:“小梁,你做得不错,手艺也好,我这里房子小,也需要发展,你能否到外面租个房子,我发货,让你请两个人做?” 于是,梁伯强用自己积蓄的三万葡元,在澳门一个山脚下买了一间铁皮房作为“厂房”兼住房,并雇了两个中山的年轻人。三人就这样为澳门的老板做起了加工的活。 一天深夜的两点多钟,三人突然听到屋外警车汽笛长鸣,两个伙计误以为是来抓他们的,撒腿就往外跑。 由于梁伯强雇用的是没有澳门身份证的工人,在澳门属非法劳工,担心两个伙计被抓后供出自己,将判刑入狱,梁伯强不得不将临时身份证交给另一个老乡后,也跟着他们一起往拱北海关跑。 当天晚上,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短衫,带着一块手表的梁 伯强回到了小榄的家中。梁伯强的第一次偷渡梦就在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中破灭了。
被迫自立门户
回到小榄的梁伯强,由于不愿挂“叛国投敌”的牌子,也不愿写检讨,因此,无法进入原来的制锁二厂。 为了生计,梁伯强只好学小榄的老太太,挑上两个箩筐,骑上自行车,每天早上从镇批发部那里批发一些咸鱼、冰棍、旧衣服,然后在大街上叫卖。 在做了一段看不到出路的小贩后,苦熬一年左右的梁伯强,于1983年底进入了小榄胶木电器厂。 虽然在胶木电器厂的工资只有二三十元,但在厂里,梁伯强认识了五金车间的主任苏钢华,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的朋友。苏钢华既是对梁伯强人生具有重要影响的第二个人,也成为后来梁伯强创立聚龙集团的创业盟友。 1984年10月9日,梁伯强得知澳门的临时身份证可以换正式身份证。想到自己在澳门还有财产——铁皮房,渴望改变命运的梁伯强,再次单枪匹马偷渡游回澳门。 到朋友处取回临时身份证,在澳门警察署换到正式身份证后,梁伯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去看看那间属于自己的不动产“铁皮房”。 当梁伯强赶到过去铁皮房所在地点一看,他愣住了,山脚下什么房子也没有了,当年那些乱七八糟的房子全部拆得一干二净。 梁伯强后来才了解到,他当时铁皮房的所在地是个“白粉区”,也就是吸毒区。当年那个晚上警察不是来抓偷渡客,而是来抓“吸毒者”。 尽管有一个正式身份证,但没有收入来源的梁伯强不得不面临再次寻找工作的现实。 幸运的是,一位香港姓冯的老板要在澳门开一家首饰工艺品厂,正在招人,梁伯强如获至宝地前去试工。 因小时候就做过将铜脸盆改为耳环的首饰加工活,梁伯强一伸手,老板就知道这小伙子懂首饰加工的技术,当即就录用了他,并且让梁伯强当厂长。 大约过了半年时间,工厂就扩大到近60人。当时的香港商人把澳门作为进入大陆的桥头堡,在这里投资开厂。当时正是香港投资大陆的高潮期。老板看中梁伯强的才干和大陆背景,让他回中山办厂。 但梁伯强没料到希望之门在一瞬间豁然敞开,却又在一刹那轰然关闭——香港老板常驻广州的弟弟违反来料加工规定,将必须100%出口的原料产品在国内销售,构成走私罪,海关随即查封了工厂。 梁伯强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现在还找一个老板打工吗?给谁去做呢?梁伯强再一次迷惘了。这时,老朋友苏钢华鼓动他:这有什么好难的呢?你也算在江湖上走过了,怎么就没想过自己办工厂?梁伯强幡然醒悟:自己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为何不建立自己的工厂给自己打工呢?梁伯强的商人生涯再次起步。 梁伯强因是澳门籍,就用妹妹的名字领取了个体执照,创办作坊式家庭工厂,生产物美价廉的人造首饰。苏钢华帮他制作模具,原先积累的客户资源与销售网络也没有荒废,重新发挥了价值。 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很少,他做的那些产品又正好适应国内消费水平,产品销售很火,供不应求。只一年,梁伯强就建了新房,买齐家电,还结了婚。除此之外,他还盈余了几十万元的个人资产,并在香港注册了聚龙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聚龙这个名字也从此与他相伴。 1992年,中外合资的企业形式得到许可,当地政府便邀请梁伯强建立合资企业。梁伯强与相关机构合作,先后成立了两家合资企业,做旅游纪念品、首饰等。刚过而立之年的梁伯强在小榄如鱼得水,企业也兴旺红火。他成了小榄的知名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看到同在小榄创业的“乐百氏”卖奶、卖茶、卖水,卖得风生水起,而差不多与“乐百氏”何伯权同时闯荡江湖的自己,除了一些资产,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路在何方,何去何从?梁伯强再次陷入迷茫的痛苦。在人生的第三个低谷,梁伯强坚定品牌信念,谋划创立一个大众五金用品的中国名牌。
一则报道,成就指甲钳霸业
1998年,一篇《话说指甲钳》的文章点醒了正在寻找商机的梁伯强。这篇文章描述了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F基在接见全国轻工业集体企业代表时说的话:“要顶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没用过一个好的指甲钳,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子,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 梁伯强模糊地意识到了指甲钳这个商机,可怎么干?脑子里还是一头雾水。他决定先开始进行市场考察。 当时,曾辉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五大指甲钳厂商纷纷倒下。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他去上海“双箭”指甲钳厂时,法院正在贴封条。尘封的机器和破落的厂房给梁伯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浙江海宁、义乌等个体作坊热火朝天地生产,也同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为了小小的指甲钳,梁伯强随后考察了日、韩、法、美等国家。考察后,他认为:国外的指甲钳定位于个人护理用具,而不是国内的五金用品。“非常小器”想成功,就只能走精致和细化市场的产品路线。吉列不就是把一个小小的剃须刀片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品牌吗?梁伯强想,“非常小器”为什么不能做成全球最大的指甲钳品牌? 梁伯强决定向韩国企业“777”取经。为了获得生产指甲钳的核心技术,他成了“777”的代理商,先订购30万元产品,并不断以经销商的身份去韩国“777”工厂考察。一年飞20次韩国,梁伯强终于学来了“777”的技术。 然而在四处考察的过程中,梁伯强付出了代价——途中遇上车祸,左腿留下残疾。 有了过硬技术和好的产品,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呢?不做广告,却可以将“非常小器”做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度,梁伯强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营销方式。 爱琢磨的梁伯强算过一笔账,如果指甲钳只是个人护理工具,要是想卖出10万个指甲刀,即使是放在北京王府井生意最好的商场里,10万人排队没日没夜地买,也需要整整10天。另外,一个人每天可能会收到大量名片,也会发出大量名片,但这其中很少有会被拿出来看第二次的。 所以他决定将需要被人想起,而且没人嫌多的“名片”和容易被人想起,但每人只需要一个的“指甲钳”结合起来:一个刻着赠送人名字、头衔和电话号码的薄片指甲钳,就这样派生出来了。 在这个想法诞生之前,梁伯强获得的全球指甲刀行业最大的一笔订单是:1999年5月31日,北京铁路局首次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为给全局47万职工每人发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几经周折,最终选定“非常小器”指甲钳。47万套指甲钳,价值1692万元! 在一次财富论坛上,梁伯强第一次向公众发表“第六媒体”——名片指甲钳营销理念。第六媒体的营销理念的确立,为“非常小器”指甲钳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和互联网都是传播工具,指甲钳是继这五大媒体之后兴起的第六媒体,只是载体不同而已。这即是梁伯强把名片指甲钳定位为“第六媒体”的缘由。 “非常小器”指甲钳的传播创意同样引起招商银行的极大兴趣,招商银行决定为给每张信用卡用户赠送梁伯强的“非常小器”指甲钳。“招商银行送你一把招财钳”,为梁伯强带来了3000万个指甲钳订单,仅这一张订单,价值就达1亿元人民币。 团购的模式被一次次地证明成功了,而现在“非常小器”在国内的销售额有60%是通过团购完成的。国外的模式则相对简单,梁伯强说,一个国产品牌要进入国外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非常小器”出口与内销比例为55:45,但产品在发达国家还主要是做OEM(贴牌生产)。 最近,梁伯强正忙着培训加盟商,“要做‘非常小器’的加盟商是需要在公司下设的商学院毕业的。因为拥有优秀的销售团队,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梁伯强在2004年创立的“非常小器”商学院包括“单打冠军”班和“领军人物”班,现在共有200多名学员。 “非常小器与全球前两位韩国企业的销售额还有1/4之差,距离已经不远了。大概两年后,我们就会成为全球第一。”梁伯强自信地说。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现在的圣雅伦公司,在指甲钳行业已排名中国第一,世界排名第三;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圣雅伦公司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新标准主要起草人,意味着圣雅伦公司的行业内具有无可比拟的“领头羊”地位。 传奇的人生和行业的翘楚地位,按理都应该是梁伯强接受采访的谈资。可是,在采访中,梁伯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的话题更多地在老梁博客上,他时刻留意有多少人点击老梁博客,有多少人就他的观点进行讨论。 现在的梁伯强常常活跃于清华、北大、中大、华工等高校讲坛,他热衷于游走各地,参与各种论坛和讲学。 当问及老梁的追求时,他的答案是“追求无我”。诠释梁伯强的答案,其实,他所追求的还是佛中的“无我”境界。 在圣雅伦公司,没人叫梁伯强“梁总”,员工对他的统一称谓是“老大”。 “圣雅伦公司是梁伯强创立的私营企业,但圣雅伦公司没有家族味,倒是有很浓的家族氛围。”副总经理胡兴棠说,老大对企业今后的传承问题也是观点明确“老大希望有一帮共同理念的兄弟来打造‘非常小器?圣雅伦’品牌。” 爱琢磨事的梁伯强,从来都不琢磨人,也尽量避免让下属来琢磨他。 圣雅伦公司和梁伯强对每一位员工都是完全开放的,梁伯强的办公室门不但从来不关,而且公司的账目也对员工开放,每位员工对公司的运作情况都清楚明白。 圣雅伦虽是自己创办的,但梁伯强只把自己定位为“资本召集人”,他只是个对资本负责的人。“圣雅伦公司的利润按照员工30%、资本出资人30%、40%留作企业发展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就是梁伯强对名利的真实追求。 梁伯强并不在乎自己是什么,他看重的是每一位员工的作为,他喜欢看员工们的* 。 8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在圣雅伦公司录制《财富故事会》时,采购部的经理何泳贤对梁伯强的一句“怎么不早说!”。令在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吃惊不小,他们吃惊的是:部下竟敢以如此口吻和自己的老总说话! “不是因为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吃惊,我都没感觉这句话有什么不对,我们平时和老大说话从来都是很随意的。”能遇上梁伯强这样随和的老板,何泳贤感到很知足。 圣雅伦商学院的院长黄家庆为老梁画了一幅漫画,漫画把梁伯强的光头和三颗门牙以特写的手法特别突出来。虽然老梁的漫画幻灯放出来后,经常会引起人们的捧腹大笑,但梁伯强却很高兴。他说,“我为他们的创意而感到高兴,为他们能超越我而感到兴奋。”梁伯强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在老梁的博客上、指甲钳名片上和幻灯片中,这幅漫画无处不在。 老梁虽是一位响亮的商人,但他的商人味很淡,倒像一位传道味十足的学长。其实,梁伯强骨子中深藏的是文和艺,圣雅伦只是梁伯强建立自我的外形而已。
梁伯强的营销九论 一、 蚂蚁论——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二、 小王论——产品无国界,小王也是王。 三、 游戏论——营销无定式,锤子,剪刀,布,各有各的玩法。 四、 替身论——先当群众演员找感觉,次当配角演员做贴牌,再当明星演员创品牌。 五、 * 论——色是侵略者,情是征服者。 六、 江湖论——市场是江湖,先打三遍锣,产品会说话,也要勤吆喝。 七、 变性论——把产品变成礼品,把礼品变成饰品,注入新元素,创造新需求,提高附加值,强化传播力。 八、 朋友论——先做朋友,后做买卖,买卖不在情义在,朋友就是硬道理。 九、 传播论——哑巴不如嘴巴,嘴巴不如喇叭,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对话,营销就是喇叭,营销就是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