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雁鹅同宗
雁,在现代生物学分类系统中,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尽管眼下对于雁的分类,意见还不十分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全球现存的典型雁类,可归隶于2个属,即:雁属(Anser)和黑雁属(Branta);雁属有10种,黑雁属有5种。在我国分布的9种雁中,这两个属都有。它们是:鸿雁(Anser cygnoides)、灰雁(Anser anser)、斑头雁(Anser indicus)、豆雁(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雪雁(Anser caerulescens)、黑雁(Branta bernicla)和红胸黑雁(Branta ruficollis),我国
民间把这9种雁,统称为大雁。
雁属中的10个种,都分布在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等寒冷地区;其中仅灰雁和斑头雁在我国北方繁殖,其它只作暂时栖息,是过境的候鸟、旅鸟或迷鸟。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在《尔雅·释鸟》中记述:“野曰雁,家曰鹅”,说明先人们早就把野雁驯化成家鹅了。想必,当古人从狩猎生活逐步过渡到原始畜牧生产时,把捕捉到的多余野雁,放在家中饲养,让它过着“饭来张口”的悠闲日子,以致体重增加,对家居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丧失飞翔能力和迁徙的特性,所以说:会飞的是雁,不会飞的是鹅。学界认为:中国家鹅是由鸿雁、欧洲家鹅是由灰雁驯化而成,家鹅与野雁是同宗共祖的。
雁,是漂浮在水面的大型游禽,形状似鹅,或较小于鹅;成鸟体重约在1.2公斤至4.1公斤之间;颈长脚短,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步态稳重,行走自如;脚的前三趾间具蹼,后趾形小而不踏地;翅发达、尾短小,飞行时拍打有力,振翅频率高;既能在陆地行走,又善于游泳,更善于飞翔;这样的才能,在鸟类中实不多见。
雁喜欢栖息在水草茂盛的淡水沿岸或沼泽地,以各种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为主食;兼食一些小吓、小虫、小螺等。有扁平而具有角质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雄鸟较雌鸟大,羽毛多为淡褐色,两性羽毛颜色相似,生气时会振动颈羽。雁类多为一夫一妻制,甚至是终身一侣,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繁殖期间,它们先在水边用芦苇、杂草等建筑简单的窝巢,一般每窝产卵3-12枚,雌鸟抱卵,雄鸟在窝巢附近警戒。孵化期约24-33天。小雁破壳而出后,双亲就带着毛绒绒的宝宝们戏水觅食,经过一个夏天的培育,秋风一起,小雁就可以跟随父母做南国之旅了。
二.贞鸟雎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第一首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人物,也不是什么宫廷正乐,而是一只身份不甚明确的水鸟——雎鸠。《诗经》首篇《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古至今,可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这是古代的一首恋歌,作者借用雎鸠这种鸟,形象地描述了青年男子对美丽姑娘的思慕之情。诗中的“关关”是鸟鸣的声音,那么“雎鸠”是一种什么鸟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野鸭、是沙鸥、是鸳鸯;有人说是鸷鸟、是王鹭、是斑鸠;也有人说是雕、是鹗、是鱼鹰;李时珍(1518~1593)在他历时27年编成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写道:雎鸠即“鹗”,又名“王雎”、“下窟乌”、“沸波”、“鱼鹰”;甚至有人干脆就说它是不知名的水鸟。
直到清末民初,据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1876~1927)考证:“雎鸠”是鸳鸯是不对的,因为鸳鸯太狎昵了,过于亲近而不庄重,怎么能与人格高尚的“君子”和体态婀娜且内心贤德的“窈窕淑女”配比呢?说“雎鸠”是“鹗”、是“鸷鸟”,就更不对了,这类鸟以凶悍残暴著称,与“君子”和“淑女”的德性相去甚远。所以吴秋辉说:“雎鸠”就是鸿雁。
现代的著名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教授(1900~1986)在他的著作《诗经今注》中注释“雎鸠”时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直到目前,雎鸠是雁、是贞鸟,这一观点,还未见异议,看来是被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了。特别是雁在情意专一方面,表现突出。当一对大雁结成配偶后,会终生厮守,一旦丧偶,它们将孤独终老。因而成为爱情和婚姻专贞的象征,备受人们称颂,用以入诗、入画、入曲、入舞者颇多;甚至还流传着一些感人至深、又有点言过其实的传说。
三.婚礼用雁
雁在古人的心目中,就像鸳鸯和凤凰一样,是婚姻幸福的标志。因而在婚礼过程中,雁就成了很重要的角色。我国古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仪礼•士昏礼》中就对“婚礼用雁”有详细记载。
古代结婚挺复杂的,要经过以下“六礼”。
“纳采”是六礼之首。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必需再带上活的鸿雁前去求婚。
根据《后汉书 皇后纪》记载: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汉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15岁即位。次年,迎娶第一任皇后梁女莹(?~160年)。“纳采”时有黄金、雁、璧、乘马等,一如旧典。不仅皇家提亲要用雁,《通典》记载:“东汉官员纳采所用的30种礼物中都包括有雁”;
第二礼“问名”。即男方托媒人到女家探问闺名和生辰八字;
第三礼“纳吉”。男家在问名、合八字后,要在祖庙祭告祖先;再通过占卜,请媒人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携带礼品去商讨订婚事宜;
第四礼“纳徵”。又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第五礼“请期”。男方请人测定良辰吉日后,派人到女家去通知婚期;
第六礼“亲迎”。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
“六礼”中,除了“纳徵”以外,都要以雁为贽见之礼。
为什么先祖们对雁如此钟情呢?其实,原意非常简单,在当初的渔猎时代,带只活雁上门求亲,不过是表示求婚者精于射技,是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劳动能手,是符号女子审美标准的健壮而勇武的战士,是求婚者用以证明其社会责任能力和家庭责任能力一种特殊证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用雁”的意义也日趋繁复。根据古今学者的解释,有下列5种象征,即:婚姻不违时节;妻子顺从丈夫;家庭和睦有序;夫妻忠贞不二;婚姻过程渐进有序。
直到如今,据说,我国满族仍称婚姻为纳雁,希望婚姻能像大雁那样忠贞、守信。根据国家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家庭的离婚率是56个民族中最低的,家庭关系最为稳定。
四.出色的空中旅行家
雁是候鸟,它们对生存空间的温度要求极为严格,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迁移的鸟类,所以古人称它们为“知时鸟”。在我国,它们的老家在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北部一带,甚至远到境外的西北利亚。春夏季节在老家生活,一到天气转冷,众多的家庭,便会成群结对地结伴迁徙,浩浩荡荡地飞到南方集群越冬;第二年春天,它们再千里跋涉,返回到老家产卵繁殖。迁徙大多在黄昏、夜晚或清晨进行,这主要是躲避猎人或猛禽的袭击。旅行途中经常要选择有芦苇的沼泽地或湖泊等较大的水域及河边的沙滩上休息、充饥。
在远距离的旅途中,雁儿们就像一支支训练有素的航空编队飞行,有纵一字形、横一字形、人字形(西文称为V字形)、波浪形、梯队形、多种形式的混合形、封闭形、等不同的排列,并随时能变换队形;人们把这种近地天空中由群雁飞行所组合成的动漫般的文字叫做“雁字”;又因其飞行时行列整齐,好似军队布阵一样,而被称为“雁阵”、“雁行”、“雁序”、“雁列”;当然,有时也会存在有还没有编排好的混乱形,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雁群”。它们十几只、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地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有时边飞边鸣,前后呼应,那高亢之声,像是鼓舞士气的“军号”;同时也是雁阵用来彼此呼唤、照顾、联络的方式,人们称之为“雁唳”。这种来自云端的、优雅的、动听的、犹如空中的芭蕾;有时,又犹如漫天飞舞的雪片……场面之壮观,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
雁在野生状态下一般可活10~20年,北美洲的雪雁的寿命有25年。它们每年春秋两季,都是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间,它们就像飞机按照一定航线飞行一样,准时地南来北往,来来去去,从不失误。所以人们称大雁是不需携带护照和办理海关手续的国际航班旅客。
尽管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但每次迁徙的路程漫长,需要1~3个月的时间。例如:在北美洲及北极地区产卵繁殖的雪雁,一到秋天,就要兵分几路地向南迁移;有的到加拿大温哥华的海滩歇息;有的要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桑德湖中转;然后再飞向更远的墨西哥湾去过冬;这么远的距离,即使是单程,少说也有4000公里以上的路程啊!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搭乘、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可以保障的情况下,要越过高山大川、森林沙漠,还有莫测的风云、天敌的侵犯、裸露的高压线、人类的捕捉、长途跋涉中的劳顿和疾病、以及旅途中所遭遇到的种种障碍与坎坷,等等,让这些小生命所承受的惊险和历尽的磨难,可想而知!
按照我国古人的理解,大雁从东北南飞到衡阳,其单程距离也有3700多公里呀!难怪唐朝诗人陆龟蒙(?~公元881年)在《雁诗》中云:“南北路何长,中间万戈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足见诗人对大雁迁徙安全的担忧,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独特的感情!
是什么机制促使大雁这样的候鸟们,在每年固定的时间,不辞劳苦地南来北往,专心致志地当“旅行家”?它们又是使用什么方法在茫茫的天际间准确不误地来来回回?尽管每年在长途飞迁的旅途中,丧命的成员无以计数,但是,它们为什么仍然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前赴后继?它们的心脏和体力如何能胜任如此长途的旅行?它们又如何解决人类经历了几千年也还没有完全摸透的海上航行和高空缺氧等问题的呢?等等,大雁的这些奇特功能,一直都是科学家们深感兴趣的课题,并运用“野外直接观察”、“声音记录”、“环志”、“无线电跟踪”、“卫星跟踪”、“GPS技术”、“太阳能卫星发射器”等方法进行研究,虽获得了可观的信息,但仍然还有许多工作尚待深入探讨。
五.雁族的精神
雁族成员们的齐心协力、默契、和谐、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那坚定不移的放眼天地间、携手共翱翔的凌云壮志,让我们人类钦佩不已;特别是对“领头雁”的作用,更是赞颂有加!我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年-2012年2月)里,在“篇名”栏目中 输入“领头雁”进行检索,在100余年的时间里,共收录篇名中含有“领头雁”的文献1241条。但是真正论述雁族本身“领头雁”的著作一篇也没有,全部都是各方各地、各行各业的“带头人”。在搜索引擎“百度”上,健入关键词“领头雁”,一下子就给出了2,790,000个相关结果。由于数据太大,我没有逐条查阅,粗略浏览之后,大多数也是“带头人”。有这么多“以雁喻人”的文献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与感情,也足以见证现代人对雁族精神的尊重与向往了!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规律,是雁族延续生命的保证。“雁群”在迁徙时,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头雁”是没有经过选拔,也不需要培训的。那些强壮而识途的老雁,会自觉、轮流地迎风而上。由于头雁在扇动翅膀时,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把排在后面的老弱病残轻轻抬起,从而使它们能节省体力而不掉队。但是“头雁”,不但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以利用,还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所以很容易疲劳,故而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在行进中,飞在最后的两只雁也是群体中的强者,它们总是发出有节律的啼叫声,不断地与前面的同伴保持联系,将整个队伍的飞行情况及时反馈给头雁,以便顾全大局,调整速度。
还有使人感动的是在飞行途中,如果在雁阵中有一只大雁因病、因伤或其它原因,突然掉落下来,这时,会有另外一只或两只健康的大雁也离开雁阵,全力陪伴、保护和帮助这只落伍的大雁,直到它康复,再重新奋力飞行,并加快速度,追上队伍或参与到新的雁阵,继续飞行到目的地。
大雁中这种以强扶弱的做法,对于雁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自然选择和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家们称之为“动物伦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雁》中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矰缴zēng jiǎo,猎取飞鸟的射具)。
国人以此“信、礼、节、智”四德为基点,使大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不同的主题意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雁文化,不仅在旧诗词中,是文人笔下常用的景物;就是在近代,新中国的领导者毛泽东早在1935年10月的长征途中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豪迈诗词中,第一句就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即使到了现代社会,雁也是促进人们高瞻远瞩,步调一致,胸怀宽广,矢志不渝地在困境中彼此支持,在顺境中共同成长的厉志形象之一;1994年,还有学者撰文,建议选雁为国鸟!
六.衔冤的雁奴
关于“雁奴”,在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明初文学家宋濂(1310~1381)在《宋文宪公全集》及《燕书•泽人网雁》中,都叙有雁奴的如下遭遇:
雁是群居生活的鸟类,常千百成群,当经过高空的长途飞行,晚上在滩涂、湿地等宿营地栖息时,老雁们多安息于雁群的中央,由机敏警觉的小雁在周围担任警戒,站岗放哨,一旦发觉险情,立刻惊叫报警。在雁族社会里,这样的小雁被称为“雁奴”。
可悲的是,雁群如被天敌发现、或被人类中的猎雁者跟踪,由于“雁奴”报警,首先暴露了自己,往往壮烈牺牲!更惨烈的是在雁群里经常会上演“狼来了”的故事!不仅使得忠于职守的雁奴蒙冤受难,还会使雁群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为雁在全世界都是传统的狩猎鸟种,但是,猎射大雁谈何容易?雁常在千尺以上的高空迁徙,有时,可以在与飞机飞行高度一致的平流层中飞行。所以,任凭你强弓硬弩,也难达到那样的高度!可是,猎雁老手们,在摸清了雁群的习性后,会在夜晚潜入雁群栖息地的附近,故意使用各种方法,如“惊扰”、“点火”、“撒网”、“挖坑”等,诱使雁奴报警,接着很快就销声匿迹、潜伏不动、熄灭火把或蹲藏在坑中。当睡梦中的大雁听到雁奴的报警,便会立即四散惊飞,但却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便又飞回原地歇息。猎手们如此这般地如法炮制好几次,疲劳的大雁们也起起落落地好多回。终于,有几只老雁按捺不住了,以为自己受骗而向雁奴发动攻击,引发其它大雁都以为雁奴在慌报军情,纷纷群起而攻之,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不再吱声;有的甚至被自己的同类生生啄死。而那些把愤怒发泄完了的大雁们,再派出一名雁奴值班后,就安心地把头插在翅膀下,继续睡大觉去了!
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即便不被一网打尽,也会让猎雁者们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
七.“雁丘”与“雁冢”
在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园东岸迎泽桥南有一个景点,名为“雁丘”,这个与雁有关的小石碑是根据800多年前的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而建!
史载,金末元初,文豪、历史学家元好问(1190~1257),在16岁那年,由家乡山西秀容(今忻州)到并州(今太原)赶考,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手里提着两只死雁。这位捕雁的人告诉元好问,他刚才遇到的一件奇事说:他今日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已被猎杀;另一只逃出罗网,本可远走高飞,脱离险境;但此雁不仅悲鸣不去,竟然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感慨万千,遂将两只死雁买下,双双合葬于汾河之畔,堆起石头作为标志,称之为“雁丘”。接着,年轻的元好问,还即兴感怀地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那感动世人的经典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便由此而来。金庸在其作品《神雕侠侣》中多次引用这一千古名句;琼瑶在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曲中也曾用此句。
再说“雁冢”。
清朝大儒、国学大师、现代红学家俞平伯(1900~1990)的曾祖父俞樾(1821~1907),在他的文言小说作品代表作《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了“雁冢”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无锡县荡口镇有一居民,得到一只活雁,准备杀而烹之。被一书生看见,觉得大雁可怜,就买下它,带回家养着玩;但又怕它飞掉,于是用绳子绑住雁的两只翅膀,和家中的鸡、鸭关在一起,倒也相安无事。唯一特殊的是,只要听见上空雁唳,就昂首高鸣。有一天,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地上这只雁大叫不停。忽然,有一只大雁自空而下,栖于屋檐,两雁伸长颈脖、着力扑打着双翅、相互凝望鸣叫。书生见此情景,悟出两雁必定相识,就剪断了绳子。遗憾的是,此雁之翅,因缚之过久,屡飞屡堕,飞不了啦!屋檐上的那只雁等候终日,最后跳了下来,与地上的那只雁相对哀鸣。第二天,当书生再去看望时,只见两雁头颈相绞,死死地绕在一起,直绞得双双断了呼吸!书生感其情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由于雁的配偶关系是一夫一妻制,丧偶后不再另配,即便并不是所有的大雁情侣都像梁山泊、祝英台那样的生死相随,但是,失偶的孤雁,凄凉哀怨、引颈悲鸣的情景,也足以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感叹!
八.雁足传书
“雁足传书”、“鸿雁传书”、“寄雁传书”这些常用的成语,都是比喻传递书信、互相联络、音信不断的意思;“鱼雁往返”指书信来往。而“鱼沉雁渺”、“雁逝鱼沈”则是表示音信全无了。我国成语一般都有自己的出处或典故,“雁足传书”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史书《史记》,和《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汉书•苏武传》都记载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在西汉第7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代,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将军级别的中郎将苏武( ?~前60年)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都被苏武严辞拒绝。单于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既敬重苏武的气节,又不忍立即诛杀,更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便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北海边(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是雁类栖息的乐园)放羊,想让他孤独饥寒,有去无回。苏武历尽苦中苦、难中难;渴饮雪、饥吞毡;忍熬十九年,仍坚贞不屈。直到西汉第八位皇帝昭帝(前94~前74年)即位,在匈奴的新单于推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下,昭帝派使者到匈奴,让匈奴放回被扣的苏武,匈奴慌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一位与苏武同赴匈奴的外交活动家常惠(?~前46年),也与苏武一样不辱使命、不失气节而被囚笞于官府大狱19年,受尽劳役的折磨。当见到昭帝派来的使者时,常惠向使者献计,要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皇家花园打猎,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帛书,写明苏武现在大泽之中”。使者大喜,依言诉诸单于,单于听后惊谔不已,只得放归苏武及其随行人员。只是当年一百多人的使团,随苏武回国的只有9人了!
从此,一些带有“雁”字古代词汇常与书信有关,如“雁帛”是指书信,雁足”、“雁使”就成了传送书信人的代称,是国人的心目中最古老的邮递员。
九.人雁奇缘
动物对人有情,人们自古皆知,如义犬、忠马。但鸟儿大雁也有感恩的情感,我虽非目睹,但看了中国大陆旅美作家、文学批评家苏炜(1953~)在《南方周末·苏炜专栏》(2004年10月14日D31)发表的“雁犹如此”后,我深信不疑了。文章说的是:抗战期间,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年)在敦煌石窟临摹、习画。有一天傍晚,张大千在月牙湖边散步,救起了一只受伤的大雁;以后每天,他都要带上当时极为匮缺的食品,到湖边喂养这只大雁。大雁身体逐渐康复,并和张大千成了好朋友,每天一到傍晚,无论风雨阴晴,都要守在湖畔,等候朋友的到来,陪着他散步。日复一日,张大千要离开敦煌了。为了不让他的大雁朋友伤心,不等天晚,就率领众人登车离去。没想到,车子刚刚驶过月牙湖,天上便传来一阵阵大雁的哀鸣。众人抬头看去,一只大雁就在头顶上盘旋,追着车子,发出尖历的唳声。张大千赶紧让车子停住,刚跳下车,那只大雁便俯冲而下,直直扑向他的怀中。张大千搂住大雁,潸然泪下。他抚摩着大雁,大雁也久久依偎着他。良久,张大千拍拍大雁,把它放飞到空中,当大雁在头上略作盘旋,飞向大漠的晴空之中,张大千也面向长空频频挥手,依依不舍地与众人登车而去。
文中还说:在此期间,当时随行的记者曾现场拍下了一幅美须飘髯的张大千俯身在水边给这只大雁喂食的照片,而这张照片好长时间都是放置在好友张允和(1909~2002)女士家中的案头。
十.回雁峰的传说
在湖南省衡阳市(旧称衡州)旧城区南部的湘江之滨,有座“回雁峰”。回雁峰之名,始自何年?已无从考证。只是有不同的传说:一说北雁南来,不再南飞,在此度过严寒冬季,开春仍然北回,所以叫回雁峰;另一说法是,该峰的开头,像一只鸿雁伸颈昂首,舒足展翅,将要腾空而起的样子,以此得名;还有一个民间的传说:很久以前的某个冬天,有群大雁到此栖息,被猎人射死了一只雄雁,与之配对的那只雌雁一声悲唳之后撞死于山头。其它群雁则整日在山峰上空凄切哀鸣,驱之不去。县令无奈,只得张榜悬赏,谋求解决之道。适逢当地一位长者,悟出隐情,寻访到射死雄雁的猎人,让他揭榜认错。于是,县令惩罚了猎人,并颁布法令:“不准射杀大雁”,并在山上雕筑雁像,立碑挽诗,又在雁峰寺焚香三日,群雁这才北飞而去。此后每年大雁南下到此,即歇翅停飞,安然过冬,以待来年,重返家园。
现在的回雁峰已被衡阳市政府辟为雁峰公园,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区。在雁峰公园的广场中心建有一座10.5米高的群雁雕塑,被定为是衡阳市的城徽。
汉代《楚志》记载:“衡州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自唐以前皆云南雁飞宿,不渡衡阳,故峰受此号”。所以回雁峰之名,在唐代以前就已为世人为所知。并有众多的唐代诗人留下赞誉的诗词佳句。如:王勃(650~676年)在《藤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圣杜甫(712~770)的“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文学家柳宗元(773~819)也有诗句云:“晴天归路好相随,正是峰前回雁时。”诗人宋之问(约650~713)说得就更明白了:“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由上可见,古人一直都认为,北来的大雁,到了回雁峰后就不再往南飞了,因而衡阳又名“雁城”。
后来,北宋大臣寇准(961~1023)曾有诗反驳:“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春陵。” 春陵在衡阳之南,靠近广东、广西了。
现代研究表明,大雁在我国迁徙的途径如下:在北极繁殖的黑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迁徙季节,先到我国北方歇脚,然后再南飞至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或及台湾越冬;红胸黑雁冬季偶见于洞庭湖和广西南宁等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繁殖的鸿雁和在东北过境的豆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部沿海越冬;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繁殖的灰雁,迁徙期间,经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南飞到江苏、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越冬;而在我国著名的青海湖及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繁殖的斑头雁,飞的却是世界上最艰辛、最凶险的路线!它们从繁殖地出发,经四川、云南诸省,途中要飞越9000米高度的喜马拉雅山,在空气极其稀薄,其他生物踪影全无的高空中,斑头雁是怎样做到头不晕、目不眩、不被冻僵地平安到达尼泊尔和印度一带越冬地的呢?真是太神奇了!
雁在越冬地的主要任务是避寒、觅食、婚配;一到来年春暖花开,便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地按原路返回到老家筑巢产卵,养儿育女。
十一.人类对大雁的钟爱
首先,说说大雁入画吧!
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00年)时期,在其都城孟菲斯(Memphis,今开罗的前身)之北不远的梅杜姆地区墓穴内的壁画上,绘有6只大雁,三只向左,三只向右;画面娴熟,构图均匀,不仅步态安详,神形皆肖,甚至能辨其雌雄。想当年野禽能入埃及古王国时期墓穴的壁画,是何等的稀少。由于大雁又称野鹅,所以这幅《大雁图》又名《野鹅图》,表达的不仅是超常的艺术价值,还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大雁的崇敬与厚爱!现已被收藏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内。
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方式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古朴认识。在我国甘肃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中,就已经有了雁和射雁的描绘。尽管画面简单,但据专家分析,这个地方的所有岩画中,既不见农业生产活动,也没有刀、矛等兵器。岩画出现的时间,比古埃及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想必那时,先人与大雁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了!所以,自古以来,雁,就是我国画家的传统题材之一:诸如:
活跃于8世纪末至于9世纪初的唐代画家边鸾(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崔白(约1004~1088年)、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元代画家张中(1294~?)、明代画家林良(1436~1487)和汪肇(生卒年不详)、清朝的朱耷(约1626~约1705年)、高其佩(1660~1734)等,不仅都是画雁高手,而且皆各有情致;特别是清朝的边寿民(1684~1752)更是以画雁而闻名于世。
其次要说的是:我国的彝族同胞,认为大雁代表美好、智慧和毅力,并对大雁怀有敬畏之心。彝谚称:“伤妻怒妻族,射雁怒上苍”。彝族社会把这两条作为一个普通男人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内容,从小到大,就在老一辈的身传口授中得到熏陶。意思是:既要把大雁当作上天、又要把大雁当作妻子娘家的人予以尊重。在彝族,有时大雁往往也代表对亡故亲人、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大雁还曾经是彝族人死后最想变成的对象,认为大雁每年南来北往,路过家乡时,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家园和后人了。
另外,彝族有一种传统工艺,即用鸟类的足部风干后做成酒杯的杯脚,杯身是木质彩漆的。此类杯具被认为是酒具中的上品,不常实际使用,往往用于祭祀和陈列。例如:彝族特有的“鹰脚杯”,在过去只有奴隶主才能拥有;而现在,可以在传统的订婚礼仪中使用。还有一种“雁脚杯”,其品级比“鹰脚杯”更高、更珍贵。因为制作“鹰脚杯”时,可以射杀老鹰取其脚;但是制作“雁脚杯”时,一般只能在捡拾到雁的尸体时,才能获取那双尊贵的脚。
再要说的是“快乐的野雁节”!
位于俄罗斯联邦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共和国(Republic of Karelia)南部的奥洛涅茨(Olonets)是北欧最大的野雁栖息地,每年春夏之交,有成千上万只野雁飞到这里。因此,在俄罗斯科学院卡累利阿科学中心和奥洛涅茨市政府的参与下,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野雁节”,以欢迎飞来奥洛涅茨栖息地过夏天的野雁。节日期间,来宾和游客除了可以观赏到大量的野雁和其他种类的野鸟外,还可以参加游戏、划船比赛、地方农业产品展销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在于宣传和保护北欧这片最大的野雁栖息地。
2010年9月21日,我国围绕着2010年世界旅游日“旅游与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在吉林省白城市向海自然保护区举行了“首届向海大雁放飞节”,让人工养殖的大雁回归大自然。当15000多只鸿雁被放飞天空,不仅再现了万雁齐飞、翱翔天际的壮观场面,还创造了人工养殖大雁放飞数量最多的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现在“向海大雁放飞节”将每年一次地持续举办下去;不仅保护了大雁,还推动着特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湿地的生态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生态旅游活动。
十二.大雁的保护
自从有了人类,就知道大雁高翔于天际。可是现在,怎么在不知不觉之中,长空宁静、苍穹寂寥,大雁啊,你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关于鸟儿们的命运,已经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在她1962年出版的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出了警告,从而掀起了国际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但是,时至今日,鸟儿们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濒临灭绝的种类越来越多,列入保护级别的名单也越来越长;大雁同样在劫难逃,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原因是众所周知的。
在我国,白额雁和红胸黑雁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美国夏威夷州有一种特别珍贵的黑雁属的夏威夷雁(Branta sandvicensis),它不迁徙,只留居于地处热带的夏威夷,所以是夏威夷州的州鸟。但早在1952年,夏威夷雁只剩下屈指可数的30只了,人们不得不把它们捉起来人工饲养,并且受到政府法律的严格保护,希望数量增多后再放回野地,但情况至今依然不妙。
根据专家们的建议,目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驯养繁殖是保护雁的有效途径,国内外都在努力践行。我国台湾1993年成立了“台北市野雁保护区”;吉林省通榆县于2000年也成立了“向海大雁养殖场”;2008年12月13日,“首届中国雁鸭类保护与监测网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11年9月19日,“中国雁鸭类养殖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雁鸭学术论坛” 在吉林省雁鸭湖畔召开.
为了拯救和保护大雁,不仅相关部门在作不懈的努力,公众对大雁的保护意识,也明显地由过去的淡漠提高到现在的关心与支持。
2010年4月,正在迁徙途中的豆雁,陆续来到中俄边境线附近的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稻田内觅食嬉戏,数目成千上万。为了使过境的大雁免遭不法人员的侵害,三岔口镇边防派出所组织官兵到田地里为大雁投食、巡护、设立警示牌、拉开警戒线、并且深入到各村各户广泛宣传,日夜不辞辛劳地为大雁的平安迁徙保驾护航。
1997年,北京大学生的护雁活动,轰动了京城。事情缘起于1994年春天,有一对灰雁夫妇,到北京紫竹院公园湖中的小岛上安家产卵。但是连续3年,卵都被人偷走。每当雁卵失踪,这对大雁就在小岛的上空久久盘旋,发出如泣如诉的悲鸣,犹如人之丧儿失女。1997年,这对伤心的大雁第四次归来产卵。消息传到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们立即组成了有200多名志愿者参加的守护队,轮流守护了30个日日夜夜,直到可爱的小灰雁,破壳而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大雁也会在无意中给人们造成灾祸。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集团(US Airways Group)的一架在纽约刚起飞的飞机,在大约3,200英尺的高度,迎面与一群大雁相撞,造成发动机毁坏,失去动力,危急万分。多亏机长技术精湛,使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河面上,奇迹般地挽回了155条人命。可喜的是,人们并没有因为大雁给人惹祸,而将大雁赶尽杀绝,反而采取了极其宽容的姿态去保护它们。在加拿大,由于雪雁来到时,常常规模宏大,影响机场的安全。加拿大政府曾为此专门召开过联席会议,为保护雪雁,仅允许机场在它们影响飞机安全时,才可用狗、强光、激光、气枪等应对救急;与此同时,政府还贴钱请菜农在远离城市或机场的偏远地方种植雪雁喜欢吃的菜蔬,希望能用美食引诱它们分散到那边去做客、休憩 !
……
愿可爱的大雁,能在人类的关爱下,与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