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二代”是一个颇受国人尊崇的词语。人们熟知的宋庆龄、陈嘉庚等都是著名的侨二代;现任首位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是“侨三代;在黄花岗长眠的72位烈士中,就有29位是可敬可佩、可歌可颂的侨胞子弟。他们跟随父辈移居海外,一方面接受着居住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一方面又在家中接受来自父母亲友的中国文化熏陶;他们既延续着老华侨们爱国爱乡、竭诚无私、奉献祖国的精神;又具有真挚热忱,为居住国尽心效力、回馈社会的情怀。魏熹也是这些华裔后代人中的佼佼者之一。
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的意思是:“心地仁慈,医术高明”,这句话用在魏熹医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因为从2011年5月12日开始,在美国旧金山的报纸、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上,传颂着一则新闻:“魏熹医生获社区精神奖”。因为,在前一天,即5月11日,非营利组织“义工中心”(The Volunteer Center)在旧金山举行了“向义工致敬”晚会,会上表彰了两个团体和两名个人。两个团体分别是:获得社区促进发展奖的“联合商业媒体公司”(United Business Media LLC)和获得杰出非营利组织管理奖的“社区学习协会”(Community Alliance for Learning);两名个人则是:获社区精神奖的华裔医生魏熹(Dr.John Ngai,MD)和获非营利组织领导奖的埃斯特斯(Phil Estes)。“义工中心”行政主任鲍尔(John Power)说:“魏熹自从2002年加入‘医疗资源行动’(Operation Access)组织,在过去的九年内,已经为250多名病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另外,在‘超级手术日’又为90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他是一位充满爱心与耐心的医生,总是关心患者的需求”。
“医疗资源行动”组织是一个为各种有困难的病人提供救助的非牟利机构,旧金山湾区(包含有美国西海岸的大小58个城市)许多城市的医院都加入此组织,为无力承担医药费、或者因为没有健康保险又并非急诊而被诊所拒绝接受的病人提供设备、工具及药品等医疗帮助;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医生、护士、清洁人员加入此组织,为帮助治疗病人提供无偿服务。魏熹就因为这十年来,在这个组织中的杰出表现而受到嘉奖。
魏熹已在凯萨医院旧金山湾区红木城分院担任外科手术医生15年(凯萨医院Kaiser Permanente是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在美国约有600家医院及诊所),2002年加入“医疗资源行动”组织,并且是凯萨医院红木城分院“超级手术日”计划的负责人。
“超级手术日”的宗旨与“无国界医生组织”的中心思想大致相同,都是为贫困地区或民众提供必须的医疗服务。其区别是“无国界医生组织”是在世界各国服务,而“超级手术日”的服务对象是美国本土需要医疗服务,但却无法负担的民众。所有参与“超级手术日”的医务人员都是义工,包括各科医生、护士、麻醉师、药师,以及手术房与病房的清洁人员等,全部都不付酬金,大家都是抱着“为病人服务”的理想来工作,而且都是利用自己的节假日或休息时间。魏熹除了负责动手术外,同时也肩负着各方面人员和医院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魏熹现在不仅仅只是凯萨医院红木城分院“超级手术日”计划的负责人;他还参加旧金山医院的“超级手术日”活动;协助旧金山湾区其它医院建立“超级手术日”计划等等。
魏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份没有掌声,但充满成就感的工作。那种能够改善他人生命的成就感,以及病人获得痊愈瞬间给人的感动,是任何金钱或物质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担任义工非常辛苦、没有掌声、又不能赚钱,我还是乐此不疲的原因”。
魏熹还说:“希望能以自己的专业,长期志愿地为病患者服务,直到拿不了手术刀的那一天!”
对待“义工”都是这样认真投入的魏熹,在本职工作中的态度就不用多说了。他是资深的外科医生,主刀的多是比较重症的手术,下班后仍留在病房观察病情、与家属交谈则是经常的事,所以病人和家属都喜欢他;另一方面却是本该下午5点钟下班,可他晚上10点钟都还没有到家。
有一次,一个贫民区的10岁左右的女孩,在路上被一个精神病人捅了十几刀,送到医院,正好是魏熹值班。魏熹一边处理伤口,一边轻声地问她:“你马上就会睡着了,等你睡醒了,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回答:“衣服”,魏熹接着问:“什么样式、什么花色的呢?”
接下来,父母接到魏熹的电话,请他们马上到商店去买一件红色的、有蓝花的、10岁左右女孩的衣连裙送到医院!
继承父志
魏熹的父亲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活跃在美国的爱国侨领;中国侨联第八届海外顾问。
在《悠悠岁月赤子心——略记爱国侨领魏需逊伉俪》(中国人物传记网http://www.chinarwzj.com 及花城出版社,2009)的记实文章里,介绍了魏熹的父母在异国他乡的辛酸和艰难,同时并存的是无处不在的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支持。 魏熹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地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待人接物的事理;潜移默化地接纳着父母爱国爱家的精神熏陶,不知不觉中,他就与父母融为一体地参与己所能及的各种爱国进步活动。
例如:1978年,魏需逊与志同道合者们在旧金山筹建“东风书店”时,因为书店的主要设备是书架,为了节约费用,当时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的魏熹,就邀约了同学,在晚上和周末到书店来义务劳动,在书店黄达副总经理的指导下,制作了足够的书架,使北美第一家能全面介绍中国大陆真实情况的书店,尽快开张。
又如:1989年1月28日,香港《文汇报》(卫星传真美洲版)刊发了以“魏需逊假屋伦帝王饭店举行庆农历新年聚餐会并欢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郑万珍履新”为题的特稿。特稿中还突出地介绍说:“新年聚餐晚宴是由魏需逊的公子、外科医生魏熹主持”。由此可见,在22年前,魏熹在继承父亲的志向和行动方面,就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
再如:每年祖国国庆,旧金山湾区的爱国侨胞们都会成立“国庆委员会”(由数十个团体参与组成),早早就要进行筹款和筹备各项庆祝活动。魏熹的父亲历来都是“国庆委员会”的积极创导者和主席团成员,自然不在话下。魏熹年年跟随着父亲筹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各项事宜,从不懈怠。为了“庆祝国庆”,首先需要筹集经费。而老一代侨民受到语言和交往等方面的限制,大凡重要的筹款活动常由魏熹作为发起人,书写文稿、出面到企业或公司洽谈联络,等等。不久,年轻的魏熹已是国庆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和父辈们一起,为庆祝祖国的生日,出大力、挑大梁。
相片是199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时,魏熹在美国旧金山主持庆典。
1998年,这一年的“国庆委员会”,在魏熹的辛劳下,募集到了5 000美元,恰逢1998年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水灾,“国庆委员会”就把这笔钱,全数捐回祖国赈灾了。
还有:魏熹还是国际同济会(Kiwanis International)红木城区域的成员。主要工作是帮助该地区低收入户的儿童。每年在开学和圣诞节前夕,同济会都会带孩子们去采购需要的物品。而为了资助这项计画,同济会在红木城经营了一个农贸市场,还用出租摊位等办法来募集资金。魏熹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农贸市场去做义工,帮忙出租摊位、收购蔬菜、出具票证等;收市的时候,还把剩余的蔬菜集中起来,无偿地给贫困者。
美国每年11月的感恩节(火鸡节)就像中国春节一样的重要,而且火鸡是每一个家庭这一天的主菜。魏熹和义工们就会用农贸市场的收入,买几千只火鸡分发给贫困家庭,让他们和大家一样,过着合家欢聚的节日。
魏熹常常告诉别人,如果他不在医院,也不在家,那他就会在农贸市场,以便需要的人能及时找到他。
再有: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是一个非牟利、非政治性的教育机。199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成立。基金会的宗旨是为了推动中国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向优秀、有志好学、但家境贫寒、需要资助的中学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基金会的工作中心是树华奖学金计划。从成立以来,到2010年,已经向中国边远贫穷地区的6000多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资助。魏需逊个人和他的家庭不仅是这个基金会的长期捐款户,并从2005年开始,他们合家就资助了8名大陆失学儿童,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有谁知道,在祖国大陆的贫困边远地区,每年有8个孩子,是由于这个陌生家庭的帮助而继续升学的!
令人万分悲痛的是魏需逊先生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于2010年4月27日病逝于旧金山。魏熹和母亲(伍萍芳)及姐姐(魏嘉),虽在极度的哀伤之中,但仍遵循魏需逊先生的遗愿,丧礼从简,辞谢花圈,并将治丧奠仪10 800美元,悉数捐赠给“树华教育基金会”。与此同时,魏熹个人又增加了2 000美元的捐款,帮助祖国贫寒学子,成为优秀建设人才。魏熹和家人就是以这种“继承父志”的独特的方式,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
恪守孝道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千百年来,国人都崇尚“百善孝为先”。直到当下的2011年年底,我国大陆的“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正在计划推行一项所谓的“百万小孝子工程”哩!但是,生在中国,长在美国的魏熹,中国国粹之一的“孝”,却始终伴随着他走到如今的知命之年,并勘称楷模。他孝思不匮,时刻不忘孝敬父母。魏熹的“孝”,好象是“与生俱来”、“天造地设”的一般;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事;几乎可以说是:年年月月、时时刻刻!
1962年,还是幼儿的魏熹,随着手术后需要疗养的父亲来到香港。但是,由于母亲的伍氏家族是老华侨,从外曾祖父那一代起,就移居美国。外祖父为了让子女在祖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让外祖母带着子女在香港读书。种种原因,使得外祖父和母亲还从未谋面。在75高龄、思女心切的外祖父一再要求下,1965年,魏熹和父母一起从香港移居美国。
万事开头难。初到美国,为了不增加亲戚们的负担,父母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生存、创业。他们在旧金山唐人街租了一个小小的房间, 开始了白手起家的艰难岁月。 只有9岁的魏熹,自己上学,放学回家后,除了自习,还会帮助在外做工未归的父母料理家务。小朋友叫他出去玩,他就说:“我答应了父母不出去的!”
魏熹的好学、勤奋、节俭、体谅和孝顺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生。当家庭经济情况稍有好转,父母抽空带他出去见识、游玩时,他都经常手不离笔,有机会就随时随地的又问又学,又写又画。加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自我的修炼、以及亲眼目睹父母挣钱的辛劳、克己恭俭的为人处世、爱国爱家的无私奉献、热情真挚地回报社会等等,使他格外地敬重父母,喜欢以父母为榜样,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读高中时,该考虑今后上大学的方向与志愿了。母亲表示,因为自己患有家族遗传性的过敏症,需要经常看病,希望儿子能学医。儿子说:“您喜欢医,我就学医了”。大家都知道,在美国,考上医学院校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努力,魏熹不仅考取了知名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免除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在大学期间,除了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还在学校允许的勤工俭学项目中工作,为低年级的、学习有困难的小学弟、小学妹或同班同学们补习功课。这样,魏熹在5年的学医期间,所有的生活、吃用、书籍、参加各种活动等的费用,全都自己解决了。而学校也在发给他毕业证书的同时,颁发给了他一张写有“同学师长”的奖状! 在举行毕业典礼那天,有几位家长领着自己的儿女对魏熹的父母说:“如果不是您儿子帮助我们的孩子,他(她)今天就不能毕业了,万分感谢!”
魏熹的节俭,并不是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在他读大学的时候,父母供他的费用已经不成问题。上学时,父亲曾寄钱给他,让他买一张床。当几年后,父母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时,看他仍睡在地上。父母问他为什么不买床,他说:“很多人都睡在地上,我为什么要买?”在刚入学时,父亲给了他一张2000美元的信用卡,直到毕业,仅仅只用过一次,那还是参加学术活动时的住宿费。
即使现在,收入比较丰厚的魏熹,仍然节俭如故。他至今都没有豪宅、没有名车,也没有用过名牌的衣物用品,但遇到祖国有灾有难的爱国捐献中,却毫不吝啬,总是慷慨解囊,一掷千金。2011年春天,他和母亲一起去参加“树华教育基金会”的捐款活动,路上经过一个鞋店,本想买一双拖鞋,但要30多美元,他说不用买这么贵的。但到了树华教育基金会筹款现场,当即捐了2 200美元。
他和父亲一样,既“乐善好施”,又“乐于助人”,因此,除了常规的慈善赞助和突发的赈灾救济以外,家中常常会接到各种各样希望魏熹能提供捐助的电话,魏熹大都予以适当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常会接到向魏熹求医或咨询病情的电话,魏熹也都会尽力而为;因此,家中也常接到对儿子感激的电话,感谢魏熹的帮助乃至救命之恩!
魏熹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又继续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读外科专业。毕业后,在离家有一小时车程的凯萨医院工作。为了照顾父母,他一直与父母同住。多少年来,尽管每天都回家,但白天在医院,一定会找个时间打个电话回家问问。直到前几年,母亲看他来回开车实在辛苦,才劝他住到医院附近。当然,嘘寒问暖的电话就会更多了,甚至,一出手术室,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给父母打电话。魏熹的工作单位,经常会有一些可以带家属参加的宴会、旅游等活动,他每次都必定带父母一起参加。每年至少还有1-2次单独带父母外出旅游。
限于篇幅,我不能再多列举了。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无论在见面时、还是在远隔重洋的通话中,经常听他母亲既感动又满足地告诉我:“像魏熹这样孝顺父母的儿子,真是很少见到!”
父亲一生,已在追悼会现场正前方正中挂着的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的挽联:“赤子情怀”予以盖棺论定。现在儿子魏熹,正在亦步亦趋、身体力行地继承父志,让父亲在天之灵得以安息,这还不是大孝吗?
自从父亲远去,至今,已经有一年另七个月了,但在此间的每一个星期天、每一个重大的中、美节日、父亲的生日、忌日等等,他都会带上酒、菜、果、花等,陪伴母亲,驱车去父亲的墓前与父亲“共渡同享”,既缅怀了父亲,又安慰着母亲;和母亲一起,走出哀伤,母子共同继续着父亲所挚爱的事业。这种孝行,还不感天动地吗?
……
现在的魏熹,不仅受到美国社会的奖励,还得到侨界、医界等各方称道。在媒体报导他的事迹时,一般都会在魏熹医生的前面加上“华裔”的前缀。他和老一辈的“侨二代”一样,是祖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