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谦和儒雅的老者,脸上至始至终洋溢着慈祥而善意的微笑,头发虽已花白,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说起几十年前的往事思维清晰,语言流畅。在午后恰到好处的光线里,他的笑容、朴素的穿着、花白的头发,都给笔者以沉静淡然之感。可单就外表,他也似乎无异于一般的老人,直到沿着他记忆的脉络,走进他的人生,才读懂了他笑对生命曲折的坚毅和将晚年时光奉献给爱国爱乡的事业的温厚与无私。
朱文琴老人于1932年出生在著名侨乡泉州的一个华侨家庭里。父亲早年便远渡重洋到印尼谋生,而他自己也在六岁随同母亲前往印尼与父亲团聚,在异国他乡成长为热心社会活动、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50年代,他满怀爱国热情返回大陆,先后在北京、上海生活过,并完成了高中学业,于1959年考取了唐山师范学院。是时,印尼局势动荡。60年代,印尼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大批印尼华侨返回祖国。少年朱文琴因为语言的优势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被召回泉州参加泉州市(当时为县级市)侨联的侨务工作,负责接待归国华侨。这活儿一做就是近二十年。其间,父母亲相继离世。工作也曾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停止。文革结束,侨务又重新开始组织的时候,已是八十年代。至此,生活的飘泊,社会的动荡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八十年代,国门初开,经济环境开始活络,加上自身的海外关系,朱文琴决定移居香港,从此,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初到香港,一穷二白,为了维持生计,经朋友介绍,到一家服装厂洗牛仔裤,经常都是通宵工作,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生活异常艰苦,与在国内的侨务工作不可同日而语。在承受生理劳累的同时还要承受心理上的落差。但他从不言苦,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异乡的生活,三年之后,妻子携带子女赴港与他团聚,这时,在香港才算了有了完整意义上的家,工作也有了新的动力。说起妻子,朱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妻子同样是出生于华侨家庭并在印尼长大,六十年代才回到祖国,毕业于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于惠安一中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这位不仅善良贤惠,而且极具知识涵养的女性,为了追随丈夫,给家一个圆满,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到香港做起最普通的工人。不仅要工作补贴家用,还要照顾一双儿女,却从无怨言。有了妻子的帮扶,在香港奋斗的日子虽然苦,倒也有滋有味。
先是打工,后来租了汽车跑货运,九十年代初,回到家乡泉州、同安等地投资办厂。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一辈子的奋斗打拼,到如今,年事已高,子女事业有成且贴心孝顺,但朱文琴却没有因此停下忙碌的脚步,仍以充沛的精力过着内容丰富的晚年生活。他经常往返于深圳香港两地,除了以自己一路走来的丰富经验帮助儿子打点位于深圳的企业外,还忙于香港泉州同乡会的事务,老有所为,不亦乐乎。
说起香港泉州同乡会,朱老脸上呈现出异样的神采,作为连续为同乡会服务二十年的荣誉顾问,他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同乡会成立于89年,当时的朱文琴先生就以自己在国内多年积累的侨务工作经验为同乡会的创设,多方奔走、搭桥牵线,最终为同乡会的圆满创立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自创立以来,他以同乡会为平台,为泉州老乡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接待乡亲,促进居港泉州人同家乡的联络与交流,积极地实践着同乡会的宗旨,默默无闻地为血脉同胞的福祉及家乡泉州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
关于同乡会的工作,心思细腻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访谈过程中,他提到了老人的问题。他认为,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乡亲在香港已是奋斗大半生,进入老年阶段,且数量呈急剧上升态势。这时,就面临着生活保障以及晚年生活的多样化等问题。而同乡会除了为老人会提供一个喝茶、聊天、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还对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伸出援手,在异地他乡,传递着亲人般的温暖。其次,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朱老不无感慨地指出西式教育的一些不足,如过于自由散漫,缺乏责任感、大局观念的灌输,缺失一些节俭朴素等一些传统的美德教育。从这样的感慨里,我们不难看出朱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对于祖国一片深情。他说,让孩子们知道香港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香港没有祖国的支持就没有今天。所以,海外子弟夏令营及同乡会多次组织孩子们前往大陆旅游观光,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的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无疑,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而又只有在众多如朱老一般爱国爱乡的贤达的重视及付出下,这项工作才能得到实践并持之以恒。
说起来,飘泊是朱文琴先生大半生的主题。小小年纪就飘洋过海,辗转归来后,又在国内的多个城市奔走,直到迁居香港。也许就因为这样,祖国和家乡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说起祖国来,他总是满含骄傲之情。他笑着说,“现在内地环境这么好,如果当时没有出来,兴许生活更好呢。”这话没有抱怨什么,他对现在的生活是满足的,只是还是掩饰不住对祖国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因为这情感,他就没有停止过服务乡亲,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这一工作。积极奔走,为家乡招商引资;以身作则,带动香港乡亲、国外亲友到家乡支持公益事业,如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多年来,众多爱乡在港同胞,以同乡会为平台为家乡泉州的各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灾情严重,朱老心急如焚,与其他同乡会工作人员一起,在旅港乡亲中广为宣传,发动他们为灾区同胞捐献爱心,支持他们重建家园。朱老先生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为祖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深厚爱国之情,令人动容。
时光飞逝,短暂的访谈结束了,笔者与朱老先生握手告别。在他和善的笑容里,从他手心传来的温暖里,再一次感受他的热情与淳朴,他的博爱与无私。就是这位令人尊敬的老者, 让我明白,时光能带走青春,却不能磨灭一位赤子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