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四面环海,季风自南太平洋海上吹来,沐浴着这样一块琉璃之地。每年,台湾人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确乎是时时侵入的台风,台风形成在春夏之交,台风过境,满城风雨,在晦暗交织中,小岛摇晃颠簸,像太平洋上的一叶扁舟,动荡不安。台风年年有来,今年似乎特别早,这一场比台风更轰烈的事件,是即将发生在30天后的3·22“大选”。这是马英九的最后30天,也是国民党继2000年“世纪之败”后能否涅重生的关键30天。
一切胜负未定,前景未明。
“党国之子”
走进马英九的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副对联,上书:“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十四字,这是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留下的家训,大俗大雅,却颇有禅意。箴言时刻提醒马英九要以善为本,以书为根。马英九对祖父的嘱托熟稔于心,且将这副对联制成书签,书签的正面是马英九的照片,背面,则由华裔学者傅申先生题写的这则祖训。
马英九祖籍湖南,祖父马立安靠着制锅生意发家致富,闻名乡里。马立安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为乡里铺桥修路,盖筑校舍,是乡里有名的善心人士。可是就在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刚满8岁时,时值壮年的马立安就撒手尘寰了。马家孤儿寡母,常受人欺凌,祖母见势不妙,只得痛下决心,结束了家族生意,拖儿带女离开了湘潭马家堰,落户百里之外的衡东。
6年后,马鹤凌的妹妹马元英成婚,婆家是湘中名门刘岳峙。刘时任湖南省财政厅长,是蒋介石手下的大红人。至此之后,马家便与政治结缘,与国民党结缘,两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马鹤凌侍从两蒋父子开始,直至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马家最终走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圈,并成为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大掌柜。
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常常看到绿营人士讥讽马英九是“党国之子”,从马家的历史来看,对国民党的忠诚确实不容质疑,然而与党内的某些大佬不同,马英九的成长依靠的并非家族资本,更多的则是来自他本人的耕耘和表现。
“英才继起”
1950年(民国39年)7月13日,马英九出生在香港九龙的广华医院。内战失败后,马鹤凌追随蒋家败退台湾,这样的身世背景给马英九冠上了“外省人”的称谓,伴随着蒋家威权统治的结束和台湾岛内本土意识的觉醒,外省人从掌握军政大权的强势群体渐趋势微,无论从人数还是社会地位来说,外省籍的身份不但光环褪去,更是江河日下,轮到马英九走上政治舞台,施展抱负之时,外省籍在民进党操弄“本土化”、“民粹”多年后,俨然成为了为政者的沉重包袱,因为这样一个无法摆脱的先天的“缺陷”,马英九不得不时时经受着来自本土人士的飞箭流矢,大气候如此,日积月累,无意中塑造了马英九今日敏感、谨慎的性格。
根据湖南湘潭湖田马氏族谱所记,马英九属“上尊大人,英才继起”中的英字辈。马鹤凌精于国学,尤其喜欢《论语》中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一句,并引以为座右铭,因此在儿子尚未出世时,“马英九”这个名字早已在父亲心中成形。
对于家中的独子马英九,马鹤凌极其严格,他要求儿子做到“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的处事准则;在如何确定人生计划方面,马鹤凌扼要地传授了“此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十二字箴言,为马英九行为规范的养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马英九从小长在万华,这是台湾有名的富人区,邻里非富即贵,马鹤凌担心儿女沾染富家子弟的纨绔之气,攀比之风,因此时时叮咛马英九踏实为人,勤奋进取。如此耳提面命的教诲让马英九从小便与周围伙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日后,他进入政坛,获得了一个“不粘锅”的绰号,意思是说,无论哪一帮哪一派,他都保持足够的距离感,与各种势力不即不离接触,却难与众人作推腹之交,引为入幕之宾。这种性格的形成,大概与幼年时万华的那段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所谓和而不群,周而不党,君子坦荡荡也。
宝驹遇伯乐
良将逢明主,宝驹遇伯乐。若无蒋经国,马英九纵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也只能一马独喑,郁志难伸。马英九一生在政坛取得的成就,与蒋经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该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蒋经国班底的后起之秀,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然而,在一些有关马英九的介绍文字中,这种历史渊源被有意省去了,仅只谈到了他本人与蒋经国的关系。事实远非如此。
2002年11月4日,马英九市长颁赠奖章给担任文化局长满参年的万龙应台
要廓清这一切,不得不从马鹤凌说起。马鹤凌在台湾政坛建树不高,甚至可以算是无足轻重的人物,他在蒋经国身边几十载,一直未曾受到重视,也没能进入蒋经国权力集团的核心圈。
说到蒋经国的权力核心,主要是他在江西时建立的班底,这个班底以王升和李焕为主,这就像一个宝塔,蒋经国是塔顶,王升和李焕正是最接近塔顶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其他人,则围绕在王李二人身边。马鹤凌是李焕的手下,且还不能算是最接近他的那一个。蒋介石去世之后,蒋经国抛弃了这些与父亲关系密切的人,开始大力提拔这些人的后代。这种对党内大佬的安慰方式,是蒋经国独创的。像陈诚的儿子陈履安、连震东的儿子连战、宋达的儿子宋楚瑜、马鹤凌的儿子马英九等一批所谓的国民党中生代,便这样被提拔起来。
马英九第一次见到蒋经国,是在进入初中时。那时,父亲调职,离蒋经国的核心更远了一步,但行政职务上却更上了一层楼,举家迁至台北长安东路一段8号。隔着马家十个门牌号的长安东路一段18号,则是蒋经国的官邸,彼此不过200米的距离。然而,身份悬殊的两家人,咫尺亦如云泥,马英九只是看到蒋经国所乘的黑色大轿车经常出入官邸,并未能一睹其人真容。
马英九本人没有谈到与蒋经国为邻这件事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股激励的力量,加上父亲不断在他耳边讲叙蒋经国的种种功绩,让他以蒋为榜样,在马英九的心灵深处,确实植下了某种认同,这为日后他听取父亲建议弃文从政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
高中三年级时,马英九加入国民党。加入国民党,对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一结果却是必然。随国民党退至台湾的200万人,是台湾本土籍人士的五分之一,这批人中相当一部分又是年龄较大的老兵,而另一些国民党大佬级人物的后代中成年的人,有留在大陆的,也有去香港海外的,如此一来,使得国民党外省籍出现了断层。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在发展国民党党员时,政策向外省籍人士倾斜,新发展的党员中台籍人士仅占30%,外省籍占70%。马英九既有外省籍身份,又是其中的精英分子,自然成了国民党笼络的对象。
1968年,马英九进入台湾大学攻读法律,表现优异,仪表出众的他很快成为了学生领袖。
从事青年工作出身的蒋经国,对于学生领袖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他亲自建立了一种体制,“亚太地区学生领袖访美活动”。马英九作为台大学生党部推荐的第一人,加入了这个访美团。
为期70天的访美活动,遍走美国20多个州,接触美国各层人士、在美华侨组织。这次访美,对于马英九的世界观形成,可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其后马英九积极投身的“保钓运动”,而“保钓先锋”的身份是他为自己日后进入政坛,成为后起之秀赚到的第一个政治资本。
保钓先锋
“保钓运动”的兴起,源于1970年8月12日美国驻日使馆的一则声明。声明中称,美国正考虑将琉球群岛(现日本冲绳县)交还日本,同时还称,“钓鱼列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
历史上,钓鱼列岛以及琉球群岛皆属于中国,清末中日甲午海战后,日本陆续占领琉球及台湾,钓鱼列岛隶属台湾,因此一并划入日本版图。抗战胜利后,美日谈判,一方面无视贫弱中国的主权,一方面企图牵制苏联,而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势微言轻,又希冀借助美国的力量对抗共产党,对于许多牵涉主权的问题不曾表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接管了琉球以及钓鱼岛。
钓鱼岛事件点燃了在美华侨及留学生怒火,他们发起了第一次“保钓运动”。而此时的中国大陆正在“文革”,关心钓鱼岛问题的知识青年们正走在上山下乡的路途上,对这次运动,知之甚少。
马英九到达美国,正值保钓运动兴起之时。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他奔向了“保钓”的风口浪尖。访美回台后,他与“亚太地区学生领袖访美团”成员一起筹备组织学生参与“6·17保钓大游行”。
马英九个子很高,相貌英俊,他领头走在抗议队伍的前列,十分引人注目。他是领呼口号者之一,还创造性地喊出:“日本无理,美国荒谬”的口号,令参与游行的大学生,感到异常贴切和振奋。
暗中观察或者说左右情势的蒋经国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年轻人——马英九。由于“保钓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台大国民党学生党部决定让马英九出任台大学生代联会秘书长。从此,马英九真正步入了学生领袖的行列,也正式成为蒋经国青年后备军的预备人才。
有人因为保钓运动倒了霉,马英九却成了保钓英雄。他不仅没有被清洗,反而因此增加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原因何在?这之间的区别,真是微妙至极。
“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宋楚瑜担任“新闻局长”之后,蒋经国英文秘书一职虚位以待。在蒋经国的心目中马英九成为了最佳人选。此时,蒋经国向马英九抛出的牛肉中,并非仅只英文秘书一职,而是英文秘书兼“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
在蒋经国身边工作的马英九认真勤恳,蒋说话有浓重的浙江口音,这让马在翻译时偶尔出错,一旦错误发生,马英九内心惴惴不安,他总会找机会向蒋经国一一核实,并坦诚自己的错误。蒋经国对马英九知错即改的勇气,极为欣赏。结果坏事变好事,马英九在蒋经国面前赚足了印象分。
从留学归来,到蒋经国逝世,马英九在蒋经国身边工作了将近7年时间。与前任宋楚瑜不同,马英九不是那种在政治上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人,就算他有很多机会讨好蒋经国,以求拔擢,可他并无意经营这些,只一心一意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务必事事精到。
若无高人指点,便是性格使然。正如台湾媒体评价的,马英九就是那种“不粘锅”性格,政治上不扎派不结帮,我行我素,只要是对的,无论是谁,他都支持;只要是不符合他的观点的,他也会提出意见,如果对方是明显错误或者是在使阴谋,他知道之后,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批评。平常在蒋经国身边工作,除了勤奋,就是认真,凡是分内的事,他一丝不苟,不该他知道的事,他也从不打听从不过问,更不会替人说情。
有时候,蒋经国会问他:“英九,有什么事吗?”他便知道,这是蒋经国想听一听他的想法。权力总伴随着孤独与傲慢。据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回忆说,到了晚年,蒋经国信任的人屈指可数,马英九是其中之一,他是难得的一个大好人,一个肯对他说真话的人。
“没有缺陷的年轻人”,蒋经国曾如此评价过马英九,日后,马英九的支持者拿这句话告诉人们,阅尽人世的蒋经国对其评价之高。而马英九的反对者,同样以此说事,让人们相信,他的没有缺陷,正是他最大的缺陷。
“既生瑜,何生亮”
1984年,蒋经国调整班子,基调就是本土化和年轻化。而这次调整,对于整个台湾的未来,可以说举足轻重,关系深远。正是这次调整,推出了日后台湾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李登辉和马英九——李登辉成为接班人,担任“副总统”;马英九平步青云,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马英九被提拔为国民党副秘书长,党内阻力重重。
在国民党内,最高职权当然是党主席,其次则是中常委,副秘书长行使秘书长职责,是中常委以下的第一人。马英九一步登天,短短数年,从“总统府”副局长及蒋经国英文秘书,擢升为“副院长级”,毫无政绩却一下子超越了很多人,几成问鼎之势,无论是国民党内部的元老派还是中生代,心有不平。这种超速升迁,一如坐直升飞机,真正是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
若论在国民党内部的根系,马英九的父亲此时还只是国民党内部的一名中级党工,在马英九仕途发达之后,他才被连提几级,成为了高级干部。而中生代骨干人物中,陈履安的父亲陈诚,曾是蒋介石最倚重的干将,宋美龄的干女婿,蒋经国到台湾后的紧密合作者,后来的“行政院长”以及“副总统”。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连战进入政坛之前,便已经是“行政院副院长”的级别,是湖北省籍官员的领袖。能力与学历,此二人与马旗鼓相当,为政资历也深。而此时,陈履安是“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连战担任“交通部长”,同为部级,低马英九半级。当年名列“四大公子”之一的钱复,此时的职务只不过是“外交部次长”,比马英九整整低了一级。难怪就连宋楚瑜都大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
“打扁明星”
1998年,台北市“市长”选举。宋楚瑜盘算自己的政治前途,垂涎总统之位,不肯受命代表国民党参加竞选,如此一来,马英九站到了前台直面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此时陈水扁正在台北市长位置上谋求连任。得知国民党推出马英九和自己竞选“市长”的消息,陈水扁预感到山雨欲来,腥风犹起。
看陈水扁其人,行政上没什么能力,抓经济更是一塌糊涂。不过,律师出身的他善于抓重点和弱点,很会制造话题,又懂得将话题无限放大。他行事没有章法,却注重实效,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反观马英九年轻持重,办事有条不紊,循章守矩。他在“法务部长”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众一片叫好之声。个人又洁身自好,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
为了打击马英九,陈水扁祭出三颗重炮,接连轰击:
第一发炮弹:“马英九担任‘法务部长’及‘政务委员’期间,岛内治安败坏,连续发生刘邦友、彭婉如、白晓燕等三大刑案,连‘内阁’声望都跌落谷底,马英九却潇洒地说了一声‘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然后拍拍屁股离开。”
第二发炮弹:“马英九任内,调查局连续发生严重风纪事件,包括调查站主任涉嫌强暴女秘书案、调查员涉入贩卖吗啡案、调查局副局长程泉非礼事件,更让民众对司法人员的信心荡然无存。程泉案后,马英九于7月11日接受媒体询问,为了推卸责任,居然说:“我在‘法务部长’任内是不管‘调查局’的!”
第三发炮弹:“马英九任内,发生严重的黑道介入职棒签赌案,使台湾职棒运动重挫。职业棒球比赛,在台湾属于第一热点运动,民众参与程度相当之高。所以黑道组织介入职业比赛,确实是台湾社会的一大问题。”
面对陈水扁攻击性的竞选文宣,马团队气翻了,在竞选指挥部里对陈水扁破口大骂。竞选班子一致主张反击,却没料马英九断然否决:“不能反击,我们一反击,就中了阿扁的计。”
马英九确定的竞选原则是,他玩他的,我玩我的。不对对手进行任何攻击,只是打出自己的旗帜,公布如果当选,在任内要干哪些实事。
马英九认为,目前台湾的选举,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相互谩骂,成了一种常态,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行为。他既然要参加竞争,那么,就要进行一场文明竞选、公平竞选、清洁竞选,绝对不搞人身攻击那一套。
最终,马英九成功打败了陈水扁,从此在台湾有了“打扁明星”之称。台湾媒体,则将他称为唯一打败过陈水扁的国民党人。
马英九也曾比较过自己与陈水扁的领导风格。“他(指陈水扁)比较鸭霸作风。我们常讲冬天寒风跟太阳的故事。他像冬天刮的寒风,使人得穿着厚大衣。我比较像冬天的太阳,使人感到温暖。同样是拆违建,我也拆了好多处,不但没有激烈抗争,更不可能有人自杀,至少还有两次办感恩餐会,这在台湾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马英九等于马英狗?
马英九台北“市长”的任期是非常微妙的。他刚上台时,“政权”还掌握在国民党手里,办起事来自然顺畅。可在任不到两年,风云突变,国民党的天被翻了,轮到民进党“坐天下”,于是出现了逢马必反的情况。
一直以来,马英九总以温文尔雅,翩翩君子的形象示人,然而从另一个侧面讲,他却是实实在在的民意强人。因此,在他的身上寄托了蓝营的所有期望。枪打出头鸟,民意如此,民进党未雨绸缪,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他。
2000年,台湾“大选”的结果应验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国民党内连宋相争,血肉横飞,最终让陈水扁及民进党收入政权。3月18日,开票当晚,数千国民党老党员及民众彻夜聚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愤怒的群众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投掷鸡蛋和石头,在大楼墙壁上贴满要求李登辉下台的标语,他们斥责李登辉出卖国民党,“弃连保扁”,“耍两面派手法”。
2000年选举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要对国民党进行大手术。手术的第一步,便是要肃清“党贼”李登辉。
老奸巨滑的李登辉紧抓党权,不肯松手。为了稳定局势,他向外宣布,半年后考虑辞职。可愤怒的民众不愿妥协,他们表示:“李登辉不下台,我们天天来。”
连续多天的集会给台北的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身为一市之长的马英九最是着急。马英九认为,即使是集会,也应该依合法程序,虽然他本人力挺连战,出于“市长”的职责和自身对“法律”的尊重和执著,他支持反李行动应合法且有节制。所以,他亲自去见示威者,劝说他们离开,并且答应将他们的意见面呈李登辉。当马英九拿着示威者的抗议声明抵达李登辉官邸时,李登辉对侍卫说:“你告诉他,我已经睡了。”事后,李登辉向记者透露:“我才没有睡,我们全家都在看电视,我才不见那只狗。”
马英九被叫马英狗,出处就在于此。
“马英九情结”
2004年,又一届“大选”,国亲两党都意识到:合则赢,分则输。因此,连宋配对参加“大选”。马英九出任连宋竞选班底总干事,蓝军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3·19”的两颗子弹彻底改变了结果,可以说一夕翻盘。而这两颗子弹的肇事者,其背后的动机都成了历史之谜。这是第二次失败,却败得让人一头雾水,打击尤胜首败。国亲联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抗争,自3月20日起,百万人走上街头,抗争选举不公。
抗争引发了马与国民党高层的分歧。
马支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虽然国亲高层告诉他,整件事就是一个阴谋,既然是阴谋,根本不可能通过法律方式解决。马英九本人也认同这一点,但他仍然不同意非法抗争。因此,当李昌钰博士做出勘测结论,而法院又受理了国亲联盟诉讼之后,马英九的态度变得极为明确:游行应该终止,人民应该重新回到安定的生活轨道上来。
4月10日,马英九向台北警察下令,以高压水枪强行驱散游行者,双方发生冲突,警民双方受伤者近百人。国亲联盟向当局提出申请,每个周六均举行集会,要求“拼真相”,直到5月20日止。但所有申请,均被马英九打了板子,没有批准。
国亲高层对马的态度大为恼火。
而马英九有自己的解释。他表示自己是国民党的副主席,也是台北“市长”。作为国民党副主席甚至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他能够理解大家的愤怒,甚至支持抗争行动。但作为“市长”,他必须将事件牢牢地控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他不能容忍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
有一种分析认为,2004年连宋之所以败选,除了陈水扁那两颗子弹瞬间改变了结果,还有一个非常潜在的原因,那就是马英九。选举之前,国亲内部都曾有人数次试探连宋:如果你们当选,是否仅仅只任一届?
如果当选,自然不会只任一届。换个新人上来竞选,把握小得多,说不准又要变天。所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分析者认为,提问者考虑的是:他们希望马英九在2008年出来竞选,担心连宋当选后,2008年不肯为马英九让路。所以,许多准备在2008年投给马英九的选票,就转投他人或者弃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英九情结”是导致连宋败选的一个原因。孰真孰假,尚无定论。不过,至此之后,马英九竞选国民党主席,已经成为事实。
马王之争
马英九本人第一次公开表示有意参选国民党主席,是在2005年的情人节。
经历了台北“市长”任上6年多的摔打,马英九政治上成熟了很多。2月14日,当记者再一次向他提出参选意愿时,他公开表示:“为了国民党改革、未来,为了国亲合作,为了泛蓝的整合,我愿意一试。”
如此一来,国民党内便有了两个最可能接任党主席职务的人,一个是马英九,一个是“立法院长”王金平。2005年国民党党魁之争,是王马之争。
2007年6月23日晚,国民党正副总统参选人马英九、萧万长(右)与国民党旧阁员餐叙
就在选战打响之前,原本明朗的一对一局势再生变化,变化的起因就是连战的大陆之行。
两岸的“破冰之旅”,使连战的支持率直线上升,许多国民党要员开始劝说连战续任,而连战似乎态度暧昧,对此一直不愿表态。随着事态发展,国民党高层对连战的“劝进”达到了高潮。以副主席江丙坤为首的数十位中央委员联名要求连战续任主席,直到2008年“大选。江丙坤说,王金平必须顾及“立法院”,马英九必须顾及台北市政,连战是“无业游民”一个,唯有他才能改善两岸发展,应该连任党主席担任历史重担,贯彻党务革新与改革。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中常会上,中央党部外出现了大批支持连战的人群,他们高举标语,写着:“跪请战哥继续领导我们”,十多位国民党大佬级人物,也跪成了一片,十分悲情。
甚至连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也请人转告连战:“国民党这些年好不容易在连战的领导下,全力改革,恢复党魂,远离黑金,现在的政党满意度已经是全台第一名。连战应继续领导国民党,整合泛蓝,一起打赢2008年的‘总统大选’。”他认为,马英九没有党务经验,如果执意竞选,可能造成泛蓝分裂,并表示“我不支持马英九选党主席。”
此事公开后,马英九立即受到“议员”的质询:
“家人都不支持你,你还会继续参选吗?”
马回答:“我尊重父亲的意愿。”
“你到外面去拉票、拜票,自己的父亲却不支持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马说:“这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任何人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一如国民党中央智库顾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高永光先生所说:“国民党是一个相当有伦理的党,所谓相当有伦理的党就是论资排辈。马英九要做副主席都要酝酿很久。我认为这也是国民党很大的缺点,我们常开玩笑,在国民党里面像我这样50岁的年纪都还是baby,六十几岁才是中流砥柱。马英九自己都很清楚,所以他在党里面都是低姿态,尽量表示谦虚。不过目前在台面上来看,政治魅力能比得上马英九的不多,像朱立伦这样的国民党中生代都比不上他。像马英九这样的还叫‘中生代’,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
排除连战续任风波,王金平则是马英九需要真正应对的对手。
王金平1941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县,比马英九大9岁,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1969年被评为高雄县模范青年,1975年底当选“增额立法委员”,1993年出任“立法院副院长”,1999年至今任“立法院院长”。从李登辉时代过渡到陈水扁时代,王金平34岁时当选为“增额立法委员”,成为当时“立法院”最年轻的“立委”,之后他连选连任,创下“九连任”的记录,在“立法院”服务30年,在台湾政坛有“常青树”、“不倒翁”之称。
就王金平个人形象来言,他显得非常“公平”,不偏不倚。李登辉时代,他和李关系密切,直到今天,李登辉不曾公开反对过他。国民党分裂,李登辉被清除后,李看中王金平在国民党内的影响以及“白派”掌门人的地位,一度想拉他加入泛绿阵营。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为了打击国民党,搞好同“立法院”的关系,在王金平身上下过不少功夫。王金平和“扁政府”的关系也因此“相安无事”。此事引来蓝营不满,认为王金平是典型的“脚踏两只船”。为此王金平不得不公开宣布,他是忠贞的国民党员,对国民党忠心耿耿,没有人比他更爱国民党。
新民意强人
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意味着其政治生涯步入前所未有的巅峰。与此同时,他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雷区。消息刚一刊登,媒体纷纷载文,分析他未来将要面临的种种挑战。
首先是党内团结。一山难容二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党主席的选举让马英九与王金平之间发生了第一次的“决斗”。两者的矛盾也浮上台面,虽然偃旗息鼓后两人见面笑脸相迎,但国民党内因此产生的隔阂也真实地存在。
其次是泛蓝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泛蓝整合,也就是国民党主席和亲民党主席之间的整合,然而,宋楚瑜和马英九之间,整合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政坛资历深厚、运筹帷幄的宋楚瑜是否甘居马英九之下?
此外,马英九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事,便是年底的县市长选举,对于失去大位的国民党来说,地方桩脚再被拔去,马英九未来的道路将会举步维艰。
实际上,在很多知识分子眼中,以上问题都未触及核心,马英九的核心危机是他在台北市长任上的表现,他的行政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中间选民或者说理性选民最为忧心忡忡的。如果党主席任内表现不佳,那么未来的3年,便会成为马英九这个“常胜将军”生命中的滑铁卢。
政治总是波诡云谲,峰回路转。其后,马英九成为2008年选举泛蓝所推“共主”;宋楚瑜惨败北高市长选举,退出政坛,避走他乡;蓝营整合;马英九深陷特别费官司,两度审判,马清廉形象首度遭受质疑……种种事态的发展证明马英九竞争大位的危机确乎来自他本身的行政能力与政治操守,外界的其他因素已经很难干扰到这位“新民意强人”。
截稿时,马英九又一次被他的新对手谢长廷质疑拥有绿卡和美国护照。台上的小马哥正拿着稿纸向媒体一一交代他与夫人这些年来出入境美国的材料。他表情坦然,却也沉着,有媒体人指责他回应此事态度过于轻佻,我想在台湾这个政治漩涡中参加竞选,也只好被人拿着放大镜指指点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英九的政治道路能走多远,台湾领导人之位归属如何?我们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