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坚守信念,不为名利改节。
官职卑微,但心系民生,不失党员本色。
这就是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老书记、老党员两袖清风心系百姓的共产党党员本色.当了大半辈子乡村书记,生活依然简陋。他常说党员有为“三无”——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这句话便是他生活沉淀的全部结晶。他就是东源县黄沙公社(现在合并为船塘镇)的原镇党委副书记廖汉强。
1948年春,廖汉强出生在黄沙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民家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黄沙村小学和船塘镇中学度过的,高中时代,以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因此他被推荐为学生会主席,这一时期,对他一生从政产生了重要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家乡担任民办教师。
1974年,他被调到黄沙大队任治保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任黄沙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9年任党支部书记。
1984年任黄沙公社林业员。
1988年任黄沙公社党委委员,1989年任黄沙公社副镇长,2000年任副书记。2001年由主任科员改任为非领导职务。
2002年黄沙公社与船塘镇合并。
2008年4月,60岁的廖汉强正式退休。
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又担任了船塘镇流动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书记,还于2008年成立了廖氏文化促进会担任会长,开展扶贫助学活动。
纵观老廖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乡村基层领导岗位上度过,看似岗位平凡,却为家乡的建设事业,造福一方群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1977年冬,他还是黄沙村的党支部书记,但是面对占地近百亩的水果种植场亏损4万多元的情况,他主动请缨,担任水果种植场长,人们不理解他,说他“傻冒"。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经过他一年的精心管理和科学管护,金秋时节,喜获丰收,果场一举扭亏为盈。群众看到了种果的希望,激发了村民走种果树脱贫的道路。
1980年,由于他科学种果成功,在惠阳地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专业户。
黄沙村号称”水果之乡”,村里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什么梨树、柿子树、板栗树漫山遍野,就连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种果树,这一片片果树养育了村庄。老廖把果场扭亏为盈,更加坚定了村民种果的积极性。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老书记最好的写照,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为民谋利,孔子说道:“芝兰生于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他是一面旗帜,他更是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党的光明磊落、赤胆忠诚,对人民的全心服务、无私奉献。
“洪水无情人有情,一腔热血保平安”。1983年7月26日,大雨倾盆而至。一时雨水横流,沟水、渠水、山塘水库递次暴涨。洪水来势凶猛,以每小时2米的速度上涨,黄沙等地遭遇到了罕见的水灾,情形非常危急,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时无法撤离,正在这时黄沙村支部书记划着自制的木排出现在抗洪抢险的最前沿,他一边划着木排,一边大声安慰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不要惊慌,然后迅速将群众用木排运出村去,先后5次将村里的群众运送到安全地带。可是,他却没有来得及接他的父亲,直到县里的抢险队赶到,才把他的父亲接到安全地带。
他连续奋战,划着木排在洪水中救人,村民脱险后,他又跳进洪水中打捞被洪水冲垮了的中学的桌椅、木材,从上午到下午一直都在抢救群众,此时的廖支书已经是精疲力尽,滔滔洪水,滚滚肆虐,他拼尽全力,差点被洪水卷走,岸上的群众高声呼喊:“廖书记,快上岸啊......”村民中有两位水性非常好的青年立刻跳到水中,向他游去,在两位青年人的奋力救助下,廖书记终于脱险了。岸上的群众看到这一切,有人竟哭出了声:"廖书记,您为了全村人,连命都不顾了......"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虽然官职卑微,却时时心系于民,用实际行动抒写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正气之歌。没有一首歌比这更动听,铿锵有力的音符谱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旋律。在群众心中树起了好公朴的光辉形象。他以惊人的壮举写下了自己人生壮丽的一页。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的事迹受到了县和地区的表彰.
尽管他今年已是63岁,已经退休两年多了,但是他依然关心着黄沙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为村里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说:“村里的发展前景不错。只要不断有新的变化,农村就不会后继无人。”他还组织村里退休的干部成立廖氏文化促进会,动员外出乡贤专门对村里读不起书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每年春节他都走访慰问村里的特困户、特困老党员,把党的温暖送到贫困家庭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