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重庆 | 申请地方频道
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感动中国 | 人民公仆 | 人物访谈 | 社会名流 | 企业领袖 | 商界精英 | 地产骄子 | 海外赤子 | 艺苑奇葩
教坛名师 | 巾帼风采 | 律师在线 | 杏林名医 | 创业之星 | 时尚风云 | 明星专栏 | 专家学者 | 个人传记
本站新闻 | 专题报道 | 理事单位 | 作家专栏 | 家族史话 | 国学天空 | 企业文化 | 畅游天下 | 健康保健
  当前位置:人物传记网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 感动中国 > 正文
共和国开国十大将的辉煌人生
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欧阳青  2011年05月11日 09:58


    十大将的成长和进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缩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设有大将军衔,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共有10人。他们的排名顺序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 光达。

    十大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资历、威望、战功、素质、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他们被评为大将是众望所归。同时,他们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历史的缩影。

    十大将领导或参加的革命起义:陈赓,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三师六团第一营营长。许光达,1927年8月上旬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三营十一连三排排长。粟裕,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学员班长;1928年1月22日参加了湘南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五连党代表。谭政,1927年9月9日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二营营部书记。王树声,1927年11月14日参加了黄麻起义,时任麻城农民自卫军队长。徐海东,1927年11月14日参加了黄麻起义,时任黄陂农民自卫军队长。黄克诚,1928年1月22日参加了湘南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永兴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张云逸,1929年12月领导了百色起义,时任起义总指挥。没有参加上述起义的萧劲光正在赴苏学习,罗瑞卿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第二连副班长。

    十大将在1928年4月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时的任职:黄克诚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谭政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党委秘书,粟裕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三连连长。此时,在其他地区,陈赓任上海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萧劲光赴苏学习,王树声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一队党代表,徐海东任黄陂游击大队分队长,罗瑞卿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许光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教育副官,张云逸任国民革命军海南岛绥靖司令。

   
    十大将在南昌起义前的主要经历:

    张云逸,1911年4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革命军,充当炸弹队队长,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1921年任粤军香山护沙营营长。1924年任广东许崇智部旅长。率部先后两次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屡立战功。1926年任第四军十二师张发奎部参谋处长,后又任二十五师参谋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了国民党部队。

    萧劲光,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长沙长郡中学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8月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1921年春与刘少奇、任弼时等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学习。其间曾在初级军事学校学习一年。1924年1月作为东方民族代表,为列宁守灵。同年秋回国,到安源路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次赴苏,进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

    陈赓,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多次作战。1926年秋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

    黄克诚,1922年春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1月在广州入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老师有林伯渠、* 、周恩来等共产党员。1926年6月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班,7月训练结束后被派往北伐军唐生智部,曾任连、营、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永兴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徐海东,当过11年窑工。1925年被党派入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带全排冲垮敌4个炮兵连,获嘉奖和晋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组织起黄陂县第一支农民自卫军,任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在窑工中建立中共支部。

    谭政,在湘乡县东山学堂就学期间,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春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二连任上士文书,后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司书。同年8月初,编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九连文书、二营营部书记。

    罗瑞卿,1924年在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冬在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许光达,1921年秋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春经湖南省委选调,送至广州黄埔军校,专攻炮兵。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随营转至武汉,编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科学习,并被选为中共炮科党支部宣传委员。1927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

    粟裕,1926年11月参加支援北伐和工农革命运动的学生运动。1927年5月到以叶挺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当兵,任班长。

    王树声,1926年从事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1927年任麻城县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并任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国民党。

 

    十大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萧劲光,1922年12月;陈赓,1922年12月;徐海东,1925年4月;许光达,1925年9月;黄克诚,1925年10月;王树声,1926年2月;张云逸,1926年10月;粟裕1927年6月;谭政,1927年10月;罗瑞卿,1928年10月。

    十大将授衔时的平均年龄是51.8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张云逸,生于1892年8月10日,授衔时63岁。其余依次为:徐海东,生于1900年6月17日,授衔时55岁;黄克诚,生于1902年10月1日,授衔时53岁;萧劲光,生于1903年1月4日,授衔时52岁;陈赓,生于1903年2月27日,授衔时52岁;王树声,生于1905年5月26日,授衔时50岁;罗瑞卿,生于1906年5月31日,授衔时49岁;谭政,生于1906年6月14日,授衔时49岁;粟裕,生于1907年8月10日,授衔时48岁;年龄最小的是许光达,生于1908年11月19日,授衔时47岁。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在参加革命的资历、职务、年龄等方面,可谓是解放军建军初期参加者和实践者中的优秀代表。十大将之中,只有张云逸是从旧的营垒里冲杀出来的将领,后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领导者。其余9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在南昌起义之前,张云逸进行的武装活动最早、最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其次,黄克诚、萧劲光、徐海东参加过北伐战争。陈赓参加过东征。粟裕、谭政、王树声、罗瑞卿、许光达等因为年轻,又都是学校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上述革命战争,但他们在学校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都支持和声援北伐战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十大将受衔时的任职情况: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职务:张云逸、黄克诚2人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谭政、粟裕、罗瑞卿、陈赓、萧劲光等5人为中央候补委员。一年后的1956年,十大将均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谭政、黄克诚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务:张云逸、谭政、黄克诚3人为委员。在中央人民政府的职务:张云逸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罗瑞卿兼任公安部部长。在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职务:粟裕、张云逸、罗瑞卿、徐海东4人为原中革军委委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的职务:10人均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务:黄克诚为军委秘书长。一年后,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许光达等7人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党的监察委员会的职务:谭政、黄克诚、陈赓3人为监委委员,谭政为监委副书记。

    十大将在战争年代的任职、级别很高,战功卓著

    第一,十大将在解放军各个时期都担任过军级以上领导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2月萧劲光任红五军团政委,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谭政为红二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王树声为红三十一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副总指挥。徐海东为红二十八军军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粟裕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黄克诚为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代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罗瑞卿为红四军政委,红军先遣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陈赓为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师长,红军干部团团长(军级),红一军团一师师长。许光达为红六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谭政为军委总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云逸为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粟裕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总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为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陈赓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为晋冀豫军区、太行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许光达为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徐海东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抗战后期休养。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萧劲光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后勤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谭政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副政委。张云逸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赓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第十九兵团政委。许光达为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王树声为鄂豫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徐海东休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副总参谋长。谭政为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陈赓为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罗瑞卿为公安部部长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许光达为军委装甲兵司令员。黄克诚为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湖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为湖北军区司令员。张云逸为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西军区司令员。徐海东休养。


    十大将授衔时荣获勋章情况:10人均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二,十大将指挥或参加了解放军重要的战役、战斗,功勋卓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粟裕等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粟裕率部执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任务,挺进浙南地区,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黄克诚在长征中率部担任前卫,参加了突破湘江封锁线以及攻占娄山关和遵义城等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战斗。谭政参加了二次进攻长沙作战,以及漳州战役、南雄水口战役。萧劲光率部参加赣州、水口等战役,后北上开辟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罗瑞卿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苏区第一、二和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因伤没有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担负红军先遣队任务。王树声和徐海东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参与指挥了鄂豫皖第一至四次反“围剿”作战。王树声还担任西路军副总指挥、第九军军长,指挥了西路军诸次战役、战斗。徐海东还领导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指挥了陕南石塔寺和袁家沟口等战斗;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陈赓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参加了鄂豫皖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诸战役。许光达参加了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张云逸参加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任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曾协助刘伯承等组织突破乌江的战役;西安事变发生后,随周恩来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

    谭政、黄克诚、萧劲光、陈赓、张云逸、罗瑞卿等6人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王树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徐海东参加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粟裕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许光达因战伤在苏联疗养。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参与创建了苏浙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和巩固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还开创了浙西抗日根据地。黄克诚在八路军期间参加了晋东南反“ 九路围攻”,率部驰援新四军黄桥作战;在新四军期间,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指挥了高沟杨口、阜宁和两淮等战役。谭政用笔杆子当投枪,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抗战时期的政治工作;1944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萧劲光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保卫中共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王树声参与组织领导地方武装进行抗日斗争;日本投降后,在重兵围困的桐柏山率部与国民党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陈赓参与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指挥,继又转战于平汉铁路中段、鲁西北和冀南平原。罗瑞卿先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主持抗大工作;后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于太行山区。许光达先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后任延安交通司令员、卫戍司令员,担负党中央的正常生活和安全保障。张云逸为新四军的组建、整编、扩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定远、半塔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1943年秋代军长陈毅去延安后,他代理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工作。徐海东在八路军期间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町店等战斗;在新四军期间,指挥了周家岗战斗;1940年患重病后,仍随军指挥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漳厦战役等。黄克诚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后来,主抓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工作。谭政参与领导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以及组织领导辽沈、平津等战役中的政治工作;在四野部队进军中南,追歼国民党军和剿灭大股土匪的一系列战役中,继续搞好政治工作。萧劲光指挥南满部队“四保临江”,巩固了南满根据地;率部围困长春,争取了国民党军一部起义,迫使其余部队投降;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后,南下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武汉,进军湖南,和平解放长沙,取胜衡宝。王树声指挥鄂豫皖三省部队剿匪作战。陈赓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晋南战役,强渡黄河,进军豫西,参加了淮海战役,指挥所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进行广东战役,入粤追歼逃敌,协同兄弟部队进行了粤桂边战役,继又直抵云南边陲,指挥了滇南战役。罗瑞卿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协助叶剑英工作;后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正太、石家庄、太原等战役,率部参加平津战役。许光达转战西北,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贡献。张云逸任中共华东工作后方委员会书记,领导华东后方工作,指挥山东地方部队以及广大的民兵、民工支持陈毅、粟裕等组织的各大战役。徐海东主要养病。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在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中,取得了边界战役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制订构筑坑道工事、加强海岸防御与纵深防御的计划,对贯彻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起了重要作用。陈赓也是解放军唯一一位奉命出国帮助两个友好邻邦战胜外敌侵略的大将。
 

    第三,十大将在授衔时的级别很高。

    张云逸、徐海东、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陈赓、罗瑞卿等8人为1952年全军评级时的第二等军委委员级;王树声、许光达2人为1952年全军评级时的第三等正兵团级。十大将授衔时大多数在军内的具体职务几乎涵盖各大总部、各大军兵种,占据军事要津:粟裕为总参谋长;陈赓为副总参谋长、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谭政为国防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黄克诚为国防部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后勤学院政委;萧劲光为国防部副部长、海军司令员;王树声为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罗瑞卿为公安部部长、公安学院院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级别高、职务高,也是他们被评为大将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大将的战伤,印证着他们的卓著功勋

    许光达,1927年8月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在三河坝战斗中负伤,被组织安排在大埔北茂一户农家养伤。1931年1月31日,在瓦庙集战斗中,胸部被击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子弹头离他的心脏只有10厘米左右。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手术整整做了3个钟头,子弹仍然没有取出。后来,贺龙果断决定派人送许光达去上海治疗。历尽千难万险,伤势严重的许光达终于被送到了上海一家由地下党组织控制的医院,但想不到的是该医院却遭到了敌人的破坏,许光达又只好经地下党组织安排,辗转去了苏联治疗。在莫斯科,那颗距心脏只有10厘米的子弹头才被取了出来。

    徐海东,1934年12月在陕南庾家河战斗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即倒地昏死过去。这是他第九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四天四夜昏迷不醒,幸亏有护士周东屏的护理和细心照顾。徐海东负伤那天,头上脸上全是血,喉头被血和痰堵着,呼吸极为困难,情况万分危险。医生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周东屏走上前说:“让我试一试。”说着,就伏在徐海东床前,口对口地吸出了堵在徐海东喉头的血痰,险情很快排除了。在徐海东昏睡的四天四夜里,周东屏替他打针换药,擦洗身子,换洗衣服,还不时地往他嘴里润水。到第五天时,徐海东醒来后问身边人的第一句话是:“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在后来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徐海东和周东屏从相互钟情到结为革命伴侣,其间又走过了一段风雨历程,直至长征到达陕北后才举行婚礼。婚后,徐海东得到周东屏的精心照顾。因此,徐海东常常感叹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是一个“因祸得福”的人。

    粟裕,在战争风云中从士兵到将军,走过了一条洒满鲜血、荆棘丛生之路。他戎马一生,六次负伤。第一次负伤是在1927年10月16日,他随南昌起义军南下至闽西南,参加武平战斗时,头部中弹负伤。当时,一颗子弹从他右耳上侧的颞骨穿过,顿时血流如注,昏迷过去。排长以为他牺牲了,便摘下了他的枪,三鞠躬后带领剩下的战士默默地撤走了。后来,粟裕从昏迷中苏醒,忍着剧痛,顺着山坡滑下去,艰难地爬行到路边。恰巧走过来几个同志,替他包扎好伤口,搀扶他赶上了部队。1929年2月,粟裕参加宁都战斗时,臂部负伤。1930年3月初,在富田战斗中,他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直留在颅内未取出。淮海战役时,粟裕日夜守候在指挥所,关注战场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曾经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头疼得受不了,他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用凉水冲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带病指挥作战。这些残碎的弹片,竟伴随粟裕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粟裕逝世后,从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夫人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弹片,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她终于找到了丈夫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1933年5月,在硝石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飞过来,击中粟裕的左臂,动脉血管被击破,鲜血喷出一米多远。他昏死了过去。负重伤后,由于医疗条件简陋,左臂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医生要把他的左臂锯掉。在他的连声反对下,医生不得不施行手术。后来经过整整5个月治疗,粟裕的左臂奇迹般地保住了。1934年9月下旬,粟裕在转战于皖赣边区的战斗中,右臂负伤,弹头到1951年才取出。1936年夏,在浙西南云和县的战斗中,粟裕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

    罗瑞卿,南昌起义前夕,因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被张发奎缴械,他离队回武汉寻找中共党组织。患伤寒因无钱被医院推出门外,经历了第一次大难不死。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抢占观音崖隘口战斗中,头部左颊负重伤,在后方医院做左颊动脉血管吻合和颞颌关节复位手术。因根据地医药缺乏,术后仍高烧不止,数日后方才清醒,经历了第二次大难不死。

    陈赓,南昌起义时任营长,率部在会昌与阻截起义军南下的敌人进行的一场恶战中,左腿三处负伤,胫骨、腓骨被打折,不能动弹。敌人搜索时,他急中生智脱去外衣,滚到附近一条田沟里,弄得满身血污。等敌人走到他身边时,陈赓闭眼屏息,纹丝不动。敌人以为他死了,踢了一脚就走开了。陈赓在那里躺了两三个钟头。这时,叶挺带起义部队反攻上来,把敌人打垮了。陈赓判不清是敌还是友,仍不敢动。起义军的搜索部队过来,见他身上只穿有短裤和背心,就把他当敌人打了一枪托。陈赓睁开眼睛偷看,见他们领子上都挂有红带子,知道是叶挺的部队,便高兴地说明自己的身份,这才被救了下来,并被送往广州的福音医院施行手术,总算保住了伤腿。在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新集以北战斗中,已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的陈赓,右腿膝盖处中弹负了重伤,组织上送他化装去上海治疗。1933年3月,陈赓在上海被叛徒发现而遭到逮捕。不久,经过党组织和宋庆龄等人的营救,陈赓逃离了虎口。
 
    王树声,1932年初在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商潢战役中任红十一师师长,战斗激烈时,一颗子弹从他的肩胛打进去,从后腰穿出,差一点击中心脏。

 

    十大将几乎都有改名的经历:

    粟裕,幼名继业,原名多珍,字裕。17岁外出读书,即把字改成名,立志做“沧海一粟”,抱负远大。

    黄克诚,原名时瑄,上学后改名克诚。

    谭政,原名世铭,学名清河,号举安。1927年春,入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特务营时,妻舅陈赓说:“投笔从戎,参军了,你把名字也改改吧!”谭世铭思索片刻说:“那好吧,就改两个字叫谭政。”

    萧劲光,原名玉成,乳名满哥,后改名劲光。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时,还有一个俄文名字,叫“查戈洛斯基”。

    王树声,原名宏信,乳名国荫。7岁外出读书后,改名为树声。

    陈赓,乳名福哥,原名庶康,字传瑾。其名为祖父陈翼琼所取。陈翼琼出身贫寒,后投奔湘军,骁勇善战,擢升为相当于师长的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幼年的庶康对祖父传授的“幼从戎为官致富,善战闻于当时”印象颇为深刻。所以,他13岁投湘军当兵时,遂改名为“赓”。赓的本意即继续、连续。所以,陈赓是为了继续传承祖父的事业,决心“效命沙场、建功立业”。

    罗瑞卿,乳名吉娃子,14岁上高小时,老师为他取了一个新名字“瑞卿”,并解释说:瑞者,好也;卿者,官也。

    张云逸,原名运镒,乳名益友,又名胜之。后以谐音改云逸。

    许光达,原名德华。本来,如果按家谱取名,父亲应给他取名叫德贵,但与父亲许子贵的名字冲突犯忌,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德华。1929年初,德华在白色恐怖下辗转河北、北平,又南下江苏、安徽找党。行前,他借鉴李白的诗句,改名许泛舟,希望像只凫雁似的小舟,即使泛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党。后来,他终于在安徽找到党组织。1929年10月,被分配到洪湖根据地从事武装斗争前夕,他更名为许光达,意在经过不懈的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徐海东,原名元清。1926年参加北伐军时,改名徐少奎。黄麻起义失败后,他的家被抄,房子被烧,亲属20多人惨遭杀害。但他毫不气馁,把这血海深仇牢记心里,毅然又改名为徐海动,就是决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把反动统治搞个天翻地覆。后来人们把海动听成了海东。最后,他干脆就叫海东。


    十大将的籍贯:

    湖南籍6人:粟裕,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人;陈赓,湘乡县二都柳树铺人;黄克诚,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人;萧劲光,长沙县岳麓山乡照洲港村人;谭政,湘乡县龙洞乡楠竹山村人;许光达,长沙市东乡镇萝卜冲村人。湖北籍2人:徐海东,黄陂县夏店区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王树声,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村人。四川籍1人:罗瑞卿,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马家坡村人。广东籍(现海南籍)1人:张云逸,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人。从统计结果看,十大将大部分出生在长江流域以南,个别出生在长江边沿,所以,他们都是通常所说的“南方人”。

  十大将的家庭出身:

    粟裕,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粟周亨,字嘉会,是清末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家庭主要靠从祖产分得的30亩薄地过日子。母亲梁满妹,共生育了5个子女。粟裕在家中排行第三,6岁读私塾,9岁到第八国民学校读书,接受新学教育。11岁起,先后读私立初小和县立高小。17岁时,先后进入第二师范附小和常德平民中学读书。18岁时,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校址在常德。粟裕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徐海东,贫苦窑工家庭出身。父亲徐重本,母亲吴氏,共生育了10个子女,徐海东在兄弟间排行第六。因家庭生活很苦,9岁时才入私塾念书,12岁时因受富家子弟欺侮,他奋起抗争,结果被赶出了学堂。从此走进窑厂做工,一干就是十几年。艰苦的窑工生活,让他饱尝了人间的苦难,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徐海东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

    黄克诚,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黄清主,耕种家里的6亩土地。母亲邓龙桃,共生育了4个子女。黄克诚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小时就拾粪、割草、砍柴、看牛,9岁读私塾,18岁读县立高小,2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校址在衡阳。因家庭贫寒,黄克诚在20岁要出远门读书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棉衣。黄克诚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陈赓,地主家庭出身。祖父陈翼琼功成名就后,解甲归田,置产置地,热心公益慈善诸事。父亲陈道良,字绍纯,却爱文不爱武,管理着家里的数百亩田产,平时乐善好施,同情贫苦人民。母亲彭学娴,共生育了6子6女。陈赓本是家中次子,因其哥从小夭折,所以后来在家中排行老大。6岁至11岁入私塾启蒙读书。12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在这里初步接触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13岁时,父亲作主,让陈赓娶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为妻。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不愿接受这种命运安排,为了逃避婚姻,便抱着闯荡世界的决心,离家入湘军当兵。18岁时,陈赓脱离行伍,谋得长沙铁路局办事员之职,并认识了* ,后来在* 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陈赓读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政治觉悟提高很快,由一个旧时代的叛逆者成为自觉的革命者。陈赓的文化底蕴厚实。

    谭政,绅商家庭出身。祖父是晚清秀才,为当地有名的绅士。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立第二高小的教书先生。母亲文氏,共生育了2子6女。谭政是家中长子,6岁至10岁在本村私塾启蒙读书,11岁又到相邻的二都乡柳树铺村继续读私塾,16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19岁毕业回到家乡七星桥族立初级小学当教师。谭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萧劲光,穷苦小手工业家庭出身。祖父和父亲以手工纺织为业,无房又无地。母亲共生育了4子2女,萧劲光在家中排行最小。祖父和父亲在萧劲光两岁时相继去世,母亲便带着6个孩子租地盖了3间草房过着苦日子。萧劲光12岁读私塾,14岁考上长沙长郡中学,和任弼时结成亲密的朋友。17岁与任弼时一道参加俄罗斯研究会,进行留学前的补习。18岁与任弼时、刘少奇等10余人一起,赴俄勤工俭学。萧劲光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张云逸,贫农家庭出身。父亲张景琚,母亲邢氏。父亲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母亲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共生育子女6人。张云逸是家中长子,7岁时进本村长发小学学习。12岁考入头苑乡启明高等小学学习。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休学到别人家帮工。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陆军小学。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派送到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学习。张云逸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罗瑞卿,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罗春庭,母亲鲜氏,共生育了6个子女。罗瑞卿是家中长子,6岁读私塾。14岁考入南充北区大林寺高等小学。17岁考入南充县立中学学习。中途因家境困难,弃学到绸缎铺当过一段学徒。20岁考入成都高等蚕桑学校,但因凑不足学费未能入学。罗瑞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王树声,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王泽香,实际上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没有直接参与剥削,富于正义感。母亲王徐氏,共生育了4子1女。王树声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称“老五”。后来,父母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王树声6岁和9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王树声在祖父母操持下,于7岁时读私塾。17岁时,进入武昌高小补修学校读书。18岁时,考入麻城县高级小学。19岁时,毕业回家乡任私塾教师。21岁时,任乘马岗区初级小学校长。王树声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许光达,贫农家庭出身。父亲许子贵,母亲刘氏,共生育了5子2女。许光达在家中排行第四,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称“五伢子”。8岁读私塾,8岁半到家乡许家园小学读书,11岁考上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13岁考入长沙师范学校。许光达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对十大将均有生动形象的赞誉和点评:称粟裕是“常胜将军”;称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在徐海东病重不得不离职休养时,安慰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称黄克诚为“黄老”;称陈赓是“我看陈赓行,可以当军长”;称谭政为“ 谈政”;称萧劲光是“我在延安靠萧劲光吃饭”;称张云逸“老成持重,威望颇高”,“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称王树声“党中央相信你 ”;称罗瑞卿“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称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个个功勋卓著,威名远播。他们的大将风范,令人赞叹;他们的卓著功勋,震古铄今。

 
   更多相关
    邓正明:将军诗人的品德
    人民日报刊文: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真情无价:一封寻常的家书
    景海鹏:“神九”航天员
    陈介仁:仁者崇善 关爱无边
    谢国忠:房价下跌50%都很正常 开
    汪洋: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
    朱镕基卸任时讲话披露 称最担心
    朱镕基:20年的“右派”生涯
    王殿甫:70岁力挽狂澜
   特别推荐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许又岚:鲲鹏展翅九万里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陈景河:黄金山上撰写黄金人生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魏伟伟:甜蜜鸟背后的故事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王子耀:悬壶济世为苍生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陈爱娟:一棵会开花的树
   特别策划·专题报道
· 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
· 在商学院里到底学什么?
· 禹晋永: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生存“忽
· 解密“淘宝式”经典骗局:以假乱真 会
· 苏芩:33岁剩女十年悲催相亲史
·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行动
· A股上市家族企业TOP100:新希望三一比
· 神秘富豪张志熔发家史:国企高管带来巨
· 十年来那些被资本“逼宫”挤走的企业创
· 罗援:只要是中共在执政 美国就不会放
   热点人物
· 霍英东:慈行善举世间存
· 王光美:倾力打造幸福的伟大母亲
· 共和国开国十大将的辉煌人生
· 感动中国之钱学森的故事
· 感动中国之闵恩泽:催化人生
· 好人谢延信:30多年精心照顾亡妻父母和
· 感动中国之陈晓兰——十年艰辛 矢志推
· 感动中国之爱亲模范罗映珍
· 感动中国之50岁的张海迪依然美丽
· 感动中国之方永刚:时代精神的楷模
   推荐人物
· 林春蓝:解读天下第一经卷
· 李国平:飞翔的光电神鹰
· 王 石:打造千亿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 郭广昌:实践中的梦想家
· 硬汉李幼斌的“另一半” ——史兰芽
· 杨钊:做慈善要让人知道
· 林峰:从电视转战电影是眼前的高峰
· 熊乃瑾:女人的媚是让人幻想的
· 俏江南失色:家族餐饮企业的困境
· 钟庆明:冠军心 力臻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资料,敬请注明: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并署上文章作者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其他合法者所有。如内容涉及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本站,将尽快处理!
本站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关于本站 | 分支机构 | 投稿须知 | 代写文章 | 加盟合作 | 书籍出版 |
联系电话:015102060385 投诉:013802424218  电子邮箱:chinarwzj@126.com QQ:865676504
中国人物传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5 Chinarwz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31299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源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