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凡荣
李凡荣,我校80级采油工程专业学生,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AMOCO东方石油公司作业部副经理、经理,CNOOC/STATOIL联合作业机构总经理等职务,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同时兼任CACT集团作业委员会中方代表。2003年获得英国加的夫大学商学院工商经济管理硕士(MBA)优等学位。
8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工业经历着一场变革,面对世界石油工业的新形势,中国的石油工业也需不断地寻求与国外公司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的海洋石油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起步的,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海洋石油人的努力,我国的海洋石油工业今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然而在20年以前,中国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积累,也无经验可谈,中国人在海洋领域的作业很少,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开发设备的能力有限,必须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开发海上油田,降低风险和积累经验。由于我国缺乏海洋石油的钻探与开发技术,在合作的项目里,中方在决策权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海上油田的开采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立足于中国海洋石油的长远发展,在积极寻求与国外公司合作的同时,将一大批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合作油田,希望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锻炼培养出一大批将来能在我国海洋石油领域中能独挡一面的人才。
1984年,大学毕业的李凡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分配到中海油南海东部石油公司。从84年到89年,主要从事勘探井试油和南海油田开发的准备工作。1990年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得以开发,作为第一批海上工作人员,李凡荣带着满腔的热忱、好奇和对未来事业的无限憧憬来到平台的时候,最先的热情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消逝而冷却——眼前的一切将他头脑中的美好想法与计划击了个粉碎!单调、简单、乏味和被动的工作使李凡荣强烈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原本希望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现实告诉他,他没有施展的机会。周遭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一天12小时的疲倦的工作,脚下小小的平台,住的是拥挤的车厢房,白天的炎热,深夜的寂寞,这些都让他心情很失落,刚到合作油田前的那份工作激情大减。更令人失落的是,在现场,中国人,包括许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只能做一些与大学所学知识完全无关的简单而机械的体力劳动,日复一日的打扫平台、涂刷油漆、传递维修工具等等,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工人,在这种枯燥、乏味、渺茫的工作环境下,他这一干就是半年。
历史给人们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往往会为人们带来挑战!
李凡荣觉得,每天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整个人感觉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的压抑之下。每当夕阳西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有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而周围除了发电机的隆隆轰鸣,就是一片静寂,远没有城市里的那份喧嚣和热闹,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青春似乎就这样丢在海上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一些新来的大学生发出这样的质疑:“大学读了4年就只为了拿个管钳吗?”,一些同事、同学受不了环境的挑战,纷纷选择了跳槽,寻求新的好的工作环境。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李凡荣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退却,他认识到逆境和平凡也许就是一种财富,逆境能磨练一个人、打造一个人,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对于永远都在思考的他,从来都是不安于现状,面对不顺的境地,他不甘心,他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如何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如何让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扎实,自己下一步的人生之路该如何走?
弱者等待机会,而强者则创造机会!
思想上经过了整理之后,李凡荣在单调的工作中努力学习知识,在平乏的生活中努力寻找乐趣,以此来充实自己似乎枯燥的海上生活,通过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和与外国作业者朝夕相处,他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他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待着中国海洋石油时代的到来。
在平台现场的六年时间里,李凡荣先后做过涡流机技术员,生产技术助理,生产技术员,惠州油田的生产主操和平台监督。先后参加了惠州21-1油田,惠州26-1油田,及惠州32-2和惠州32-2油田预生产试车和生产队伍的组织工作。是第一个被外方作业者提升的中方平台监督。参加工作的这头六年虽然是比较压抑的六年,但是这也是他一生中收获很大的六年。这六年似乎在别人眼里就是逆境,但通过李凡荣的努力,他把这六年也变成了财富,六年磨练了他、改变了他。通过这些简单压抑的工作,他熟悉了第一线的技术,塑造了自己的性格,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各种机遇,使得同时分配到深圳东部公司的一些大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技能后,纷纷跳槽选择到国外公司工作,还有一些受不了海洋平台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人,也离开了海洋石油系统。这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给当时的李凡荣也带来了较大的心里冲击,他当时也思考过、犹豫过。但是,当他想到未来中国海洋石油的发展,自己内心中的那种海洋石油人的使命感,以及自己对海洋石油的感情,心中对海洋石油的那份牵挂便难以割舍。长期融洽相处的同事,得心应手的工作,也使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所在公司的留恋。最后,他就这样带着对公司、对同事的留恋留了下来,带着对海洋石油的热爱留了下来。
1995年李凡荣被派往流花油田工作,作为合作油田AMOCO东方石油公司作业部副经理。然而,合作油田副经理这个职位,并不象职位本身应该体现的那样,具备能够广泛开展工作的权利,在许多情况下,当时的合作油田的中方管理人员实际只是一个形式和摆设,没有行使管理的权利,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连其参与管理的权利都受到限制。中方管理人员根本受不到外方管理人员和油田所有者的应有重视!
在外方人员看来,中国人没有海洋油田的管理经验,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没有能力管理,自然不需要在管理中占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是,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中方人员越是要体现出中方应有的权利,维护自身权利,打破权利的封锁,争取“说话”的权利!
在合作油田,中方代表所代表的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国家和公司赋予了他们行为上的权利,他们有理由要正当行使。虽然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真正要参与实际的管理工作,在那个环境之下却变得非常的困难。在合作油田,大小决策,中方人员只是被例行通告,凡有例行会议、技术讨论、油田决策,外方从来不会通知中方人员参加。面对这种情况,李凡荣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自己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于是,他带着一种责任,本着一种学习、了解、参与的态度,不管外方人员怎么看他,只要知道有会议他就一定会主动参加。有时,当外方谈论机密事情时,或者不希望中方人员知道,或者涉及到一些技术和管理细节,外方害怕中方人员知道太多,有意要他回避,并希望李凡荣退场。这时,李凡荣义正言辞地说:“如果你们说的是个人事情,那我回避;但是如果你们谈论的是与油田有关的事,那我代表中方就有权力参与!”经过几次的交涉磨合和权利的争取,最终外方还是同意让他参加会议。
在最初的会议和讨论中,当外方演示、讨论、商量问题的时候,李凡荣只是认真的倾听,仔细的思考,绝不轻易发表言论。逐渐地,他开始在一些议题上有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最关键的时刻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们发现,他阐述的观点总能一语击中要害,见解也极有价值。久而久之,外方对他开始刮目相看,慢慢的就开始重视这个有潜力地中国人了。
1998年,AMOCO东方石油公司合作油田当时的美籍作业经理因工作调动,按合同规定,Amoco将另从母部派一名外籍作业经理。当时,外方总经理和时任作业经理极力说服母部,聘任李凡荣作为AMOCO方代表和作业经理。但是,真正要任用李凡荣,中方和外方都产生了犹豫。对于外方来说,李凡荣是一个中国人,在合作油田的管理和利益上是否会偏向中国,成为他们心中最大的顾虑;对于中方来说,李凡荣当时仍然只是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的一个工作人员,如果取代外方管理油田,他能否组织协调管理好油田,成为中方担心的一个问题。
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多番的协商讨论,中方和外方最后还是选择了李凡荣这个平时就表现不凡的小伙子。为了让他能更好的承担起重任,中方认为,可以通过输出管理人员的形式,进一步积累中方对海洋油田管理的经验。最后双方经过协商,外方决定采用借调的方式从中方借用李凡荣来管理这个油田。1998李凡荣正式出任AMOCO东方石油公司作业部经理。
抓住了机遇的人,往往就是能够获得成功的人,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上任,李凡荣就迅速的适应了从副职到正职的角色转化和心理的转变,很快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他以合作公司的发展利益为基础,在制定各项工作方案的时候,很好地兼顾了国家利益和外方利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公司与外国公司未来的进一步的合作,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的维护中方的利益。在这段时间,李凡荣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决策的基础上,对公司的原有合同和制度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对几个主要合同的调整和改造就为合作公司一年节约900万美元。这些调整和改革,都必须要有十足的把握和万全的准备,否则损失会很大。由于所有这些改革、调整的领域都是前任经理在长期工作中已经建立的,并逐渐完善的领域,要想改变已经运行稳定的工作系统和运行程序,所要冒的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可想而知,这些改革弄不好会给单位造成混乱,更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他的改革涉及到整个油田,他从作业到商务,再到采办业务等各个工作环节都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了解,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最后事实结果证明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改革的胜利,让公司享受到了调整所带来的好处。至今他提出的这个工作模式仍在运行,并且运行状况良好。
有了这一系列业绩,李凡荣的管理和业务能力得到了中方和外方的一致肯定和赏识。为了进一步发掘和培养中海石油的高级管理人才,2001年他出任CNOOC/STATOIL联合作业集团总经理,同时兼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助理,2002年1月被任命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同年3月又被委任为CACT集团作业委员会中方代表。任职期间,中海石油总公司派他到英国继续深造进修MBA。初去国外学习时间里,他感觉到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切都不是太适应。毕竟自己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书本知识忘了不少,很多的东西又要重新“捡”起来,比起自己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学习的难度自然增加了不少。
在生活不适应,学习不顺手的情况下,他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因为他有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种毅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一种自信,一种对自己的信心和完成公司安排的学习任务的信心。由于有了这种思想上的支撑,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学习成绩优异,受到外国老师和同学的钦佩和赞扬,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实力。学习期间,由于公司的工作安排,公司有紧迫的任务需要他回国处理,但是他还没有毕业,校方就破例的批准他可以在中国提交毕业论文。回国后,他很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取得了英国加的夫大学商学院工商经济管理专业的工商经济管理硕士学位(优等distinction)。
熟悉他的人都被他的勤奋、聪明和干事的魄力所折服。李凡荣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每到一个地方,他总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言传身教,感染和激活一帮人的工作热情。通过制定规范合理的制度、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受到他的影响,一些同事业务进步很大、工作上的干劲十足。同他相处的人都知道,他这人热情、和蔼,心直口快,很容易接近,让人们感到很亲切,人们也乐于跟他打交道,遇到工作上的事情时,人们自然会支持他。有了“民意”,工作干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有时,他工作中也会碰到一些争议的问题,他一般都会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在自己未想清楚之前是不会发表任何看法的,什么对与错都不会说。但是在他认真考虑之后,就会马上指出其方案的利弊,他奉行原则是尽量减少在工作的直接冲突。有了业务上坚实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明的领导艺术,他事业上的成功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一名领导,李凡荣对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为祖国寻找后备的石油储量,成为当代海洋石油人的重任!” 李凡荣说这话时,眸子里闪起了异常明亮的光芒,使人能够深深地感觉到他对海洋石油事业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有抑扬的音符,有平仄的曲调,但是李凡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平凡的一生演绎成了动人的乐章!(来源:长江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