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
道路曲折坎坷并非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最大障碍,自然之子的鸿鹄心志乃成败之关键。只要心中的壮怀之光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崎岖或泥泞,举步风景深幽处,定有锦绣和惊叹!
生命奇迹
1964年,伴随着中国农村全面掀起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李海清降生在河南省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又积劳成疾,海清不得不在十岁左右就下地劳动,他曾为了几毛钱的收入,拉着盛满砖头的手推车,颤抖着双腿,艰难地往返数公里,稚嫩的双肩那时就开始分担家庭生活的重负了。
1975年8月4日,该年度中国大陆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台风登陆不久,即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南来气流的剧烈垂直运动及与其它天气剧变要素的纠缠,引发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和洪水泛滥。一时间,不知有多少沉睡梦乡的人于浑然不觉中被埋入水底,失去生命。受灾地区一片汪洋,好几百万人被洪水紧紧围困。11岁的李海清万幸未被洪灾淹没,却被无情洪水虐待浸泡数日,高烧昏迷,不省人事,生命垂危。亲人们心急如焚,无计可施,就选用大量酒精不停浇洒海清周身。带着浓浓深情的酒精慢慢发挥降温、散热功效,在千呼万唤中,奇迹出现了,海清苏醒活过来了。可大难之后,他那原本就不太健硕的身躯却变得异常清瘦和虚弱,走神、注意力难集中几乎成为了他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虽然元气难复,脑子注意力很难如以往再集中,但奋发向上,追求人生价值的意念却越发深植海清的心田。197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元年,海清家乡所直属的县城开始正式设立重点高中。这令聪明、有志、勤奋好学的海清兴奋不已。满腔的激情覆盖了贫困、凄苦和辛劳,他挑战自我,笨鸟先飞,拼命学习,刻苦钻研,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春天——顺利考取了县城重点高中。两年后,他考取了郑州大学物理系,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之梦
精神突围
进入郑州大学后,苦于脑子注意力难集中,海清的学习成绩一向平平,他对自己没有设置过高目标,只求能拿到学士学位,按时毕业和就业分配就阿弥陀佛了。
海清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小生活条件艰苦,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骨子里就害怕与人打交道,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之人。海清生活的年代,大学生是国家统招统分。因为他家庭无背景,本分老实,又不愿与人争高低,所以好点的分配单位皆与之无缘。海清并不奢望自己能分配到大城市工作,有个分配到中原油田工作的机会,他也很珍惜,尽管那里会犹如当年的大庆一般艰苦难熬,他也认了,打算去扎根。可没想到也会莫名其妙被关系户顶替。他的心彻底凉了,不再对分配好单位抱任何希望,任凭学校把自己安置到了老家的一所技术学校,当起了一名普通中专教师。
工作分配的不如意,让海清烦心彷徨,苦闷不已。在那里生活工作的几年,他倍感无趣,抑郁、孤寂,度日如年。他是当时技术学校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国家正规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既然已分配到了那里,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是做教师的那份为人师表的天职、责任心时刻在提醒他不能误人子弟,祛除了他的心里病态,他开始努力工作,每天满负荷地讲授4-5节课程,为学员们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教学服务,教学工作的出色表现,使他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与尊重。海清的大学同学们虽都和他不在同一城市工作,但很理解同情海清的心境和状况,纷纷写信鼓励他通过考研改变命运,可就是激发不起他的兴致。
1986年初,春节刚过,李海清突然灵光乍现,精神突围,想考研究生了。他迫切想要去追求新的梦想。当希望的火种由自己亲手点燃时,他很自然的由静态等待变为了动态的追寻。他积极主动给同学们写信,让他们帮忙买考研书籍自学。经过半年多突击和高效地学习,李海清如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几年的研究生学习为海清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初,毕业后的海清被分配到了北京768军工厂,又是一个与自己理想相差巨大的工作单位。虽然单位经济效益差点,但能留京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北京科研工作者,李海清也算知足了。可企业大锅饭体制的弊端让海清深感忧虑和闷闷不乐,一年半后,他毅然辞职下海,在一家科技公司做起了研发工程师,后因理念分歧而离开。 1994年,李海清携先前的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在中关村开了一家小公司。可苦苦经营三年后,不仅血本无归,而且负债累累,险遭牢狱之灾,最终公司破产,原因是:学者经商,不知江湖险诈和虚伪,不明白商场也有不讲道义和诚信。销售产品只有口头协议,无合同保证,被大量应收账款、呆账击垮倒闭。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几乎将一向善良的海清精神击垮。
草木荣枯一轮回,天高云淡心悠远。命运之轮总在不停旋转,也许今天降临的是悲哀,明天就会物极必反,降临欣喜。李海清虽然惨遭失败,但始终有一种炙热的精神追求在支撑,鞭策他反省总结,东山再起。在尚未走出痛苦的阴霾时,他选择了重新学习。因为他一直是搞研发的技术人员,对现代管理和经营理论很陌生,初级低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局限了他才智的拓展,他曾多次因不懂经营和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受重创和打击。于是,他东拼西凑,筹到1.8万元学费,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EMBA,决定用经营管理知识来武装充实大脑。
缔造辉煌
经历风雨后的李海清,一直让自己沉静在学府里吸氧充电。他的至友们对海清挥别商界倍感惋惜,大家一起敞开心扉,替海清把脉,劝慰他重振旗鼓,重塑未来。是啊!如果一味懊丧,收获的是畏缩畏葸和一事无成;如果昂扬前行,希望就会永远微笑闪亮;如果百折不挠,即使生活压扁自己,自己也有可能柔韧弹跳起来。李海清的心情开始豁达,他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忐忑不安,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身体的困顿不适而停止不前,1998年12月底,他借资30万元,创办了北京海林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也就是现今的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所不同的是,李海清只是控股,将自己研发的温控器专利产品贡献给企业生产销售,自己几乎不参与任何生产经营管理,一切全权委托至友们操办。
1999年3月,海林第一个温控器产品HL101下线,下半年海林又推出了新款HL102,虽然外观不算精致,但称得上是本土实现自主创新的温控器民族品牌。那时我国的温控器产品已经被国外品牌完全垄断,技术、质量的壁垒是国内企业难以逾越的瓶颈。于是李海清决定回到公司,和大家一起奋战,打造海林。
2000年,李海清正式接手海林,一切都很原始。生产是作坊式生产,招聘来的销售人员大多是刚刚从外地来到北京找工作的20岁出头的年轻人,整体素质及能力偏低,更谈不上有实战经验。但靠着同事们团结一心,艰难打拼,海林于当年就盈利了几十万元。有了第一桶金,海林坚信自己具有持续发展的前景。这时的李海清已开始站在国际节能低碳前沿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思考和规划海林的未来。海林的缔造和成功崛起简直就是对地球人的恩赐。因为海林科技产品为人类创造了舒适生活,让人类生活更舒爽、更有品位。李海清对自己研发生产的HL2008温控器一直厚爱,情有独钟:虽然海林自1999年初设计第一款旋钮式温控器HL101之后的十一年,平均每年以设计4款温控器的速度谱写着日益创新的战歌,但这款于2001年自主设计完成的、独具魅力的、撼动世界的国际影响力产品——HL2008温控器,拥有吻合中国标准电器开关尺寸,厚度最薄,大屏幕液晶显示等三大人性化特点,它的横空问世,引领了世界温控器发展潮流,风靡了全球中央空调末端控制产品行业,吸引了许许多多国内外中央空调及温控器厂商的追随和加盟。此款产品系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不久海林之杰作,为纪念这一壮举,故型号名被赋予了时代印记,尊定为HL2008。值得骄傲的是:这一清新时尚产品,以其卓越的特质一直畅销于今,并被广泛应用于2008年中国的国家体育场、奥运村、奥运媒体村、水立方等多个奥运场馆。
李海清发至肺腑感言:过去的失败教训和EMBA理论潜移默化地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照亮了自己漆黑的脑海,让自己超越了失败,挺起了脊梁骨。他总结:海林做对了三件事,第一是不停的自主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第二是找准了正确的销售渠道,非直接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面向行之有效的工程商;第三是整合出了专注干事、无坚不摧的优秀团队。李海清非常庆幸,海林之所以能稳步发展至今,得益于一直拥有高效纯洁的团队。海林现在是一家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大家庭,在国内外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但所有分支机构的成员均系海林正式员工,这是海林稳健、稳定成长的基石。大家每天在一起开心地工作学习,心态非常阳光,非常舒畅。李海清常坦言:自己的团队里没有特别有能力的人,但能干的人却比比皆是,在海林,团结和谐奋进的优秀团队胜过个人英雄主义。
随着海林不断发展壮大,李海清开始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加大提升力度。海林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全球最大的中央空调制造商“开利”公司多次派人来公司考察,了解海林,对海林产品大加赞誉。虽然海林企业规模很小,但海林的温控器产品外观、技术及性能吸引了“开利”的视线,海林长远、宏大的发展目标、实干高效的管理团队更是让“开利”拍手信任。鉴于对海林的看好,“开利”对海林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质量体系审核、培训和打造,帮助海林建立起了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海林从一个普通小公司精心培养成为了具有国际管理思路及水准的领军企业。截止到2009年,先后有14家世界级知名品牌公司不同程度为海林提供无偿打造升级服务,让海林如虎添翼,威震四海。外界的辛勤培育及自身的艰苦努力,使得海林迅速跻身于国际化管理水平公司行列,昂首成为了这些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从最初的海林电器到今天的海林节能,从单一的暖通控制产品到建筑节能整体解决方案,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供热采暖节能控制、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海林实现了新的开拓与高度整合。在海林的历史里,一个核心的字就是“新”,技术的创新、思想的革新、成绩的刷新。在海林的抉择中,彰显的是清晰化、逻辑化的思考、果敢的胆识、低调务实的作风。在海林的演进中,技术与市场、战略与行动、梦想与思考,无不跃动着新基因。
至爱无言
当“低碳”成为建筑健康发展的内生力量时,节能建筑已不再是绿色部品的简单“堆砌”,而是更多地凝聚优质元素组合的力量,丰满呈现出合理节能系统、有效节能管理的必要性。
海林节能作为建筑节能的推动者,充分考虑了各种建筑类型、末端应用状况、产品性能、设计方案、产品配套选购、节能控制方式、节能管理方式、计量方式等方面因素,在保证环境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能耗。海林节能还发掘了供热采暖低碳践行的有效途径,即在保证人类舒适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供热采暖能耗。目前,海林节能已经为中国及全球众多用户的工作与居住环境实现了舒适节能控制,实现了建筑节能,为低碳建筑提供了舒适节能新模式。
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海林一直默默寻求着“绿色经济”的价值绽放。2009年,海林审时度势,明确了新的发展定位:“建筑节能科技”,正式将海林节能三大节能科技业务提到议事日程,即“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供热采暖节能控制”、“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并将三大版块业务高度统一整合。李海清高瞻远瞩,战略性地提出了“中央空调节能控制领军中国、供热采暖节能控制主导中国、高效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改变中国”的海林三年近期规划,并在北京国际信息产业基地动工兴建了第二个海林研发生产基地,该研发大楼全面展现了我国建筑节能的前瞻性、低碳性、高科性和人文性,实现了太阳能玻璃幕墙、阳光屋顶太阳能与宏伟建筑的完美对接,并把地源热泵、余热利用、雨水收集、节能控制及能量计量系统全部融合应用于该建筑中,是迄今国际一流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及节能综合解决方案的示范工程。
每每看到贫困家庭培养出的大学生来海林新研发大楼报到工作,海清的心就会回溯到大学时代,他尤为同情农村考出的孩子,体谅他们的艰难不易,为自己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提供温馨、舒适就业环境而自慰。基于昌平区是北京高校集中地,海林也坐落于昌平区,李海清所兼任要职的昌平信用协会倡议在昌平设立助学基金会,每年筹集资金8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求学及大学生带薪实习。海清自然是鼎力支持,他的海林公司更是胸怀宽广,敞开大门,随时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大学生们来海林勤工俭学、带薪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优异成绩书写人生答卷。
李海清是一位沉稳低调、认真干事的学者型企业家,他的时间精力全用于带领海林团队在国际大潮中搏击、奋进。因为公务繁忙,难得回老家一趟。有一个机会,让他踏上了久别的故土,重游了小学时代的母校,殊不知让海清伤感多多: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小学母校面貌还不及他当初离开时的模样,他原想帮助母校做点力所能及之事,帮助母校建造一座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殿堂,可没想到三十年来母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此落伍倒退。他非常伤心,无从着手帮扶,便问及母校需要什么?得到的回复是:急需一些钱修复母校的围墙,因为母校三面环水,但围墙已年久失修,基本均已倒塌,如不及时修好,孩子们万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中。为了母校孩子们的安全,李海清只好将资助先用于修建围墙。
此事令李海清颇为不解: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快速发展,自己的母校为何未能在自身清苦、落后和祖国的巨变中提炼出与时俱进的认知和行动?母校怎样做才能让自身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国家培养出优质生存的未来?
尘埃静浮,清辉灵泄,海清的心澄明透亮,培植母校师生对幸福的感知和憧憬是第一要义,让智慧的引领和精神的抚慰,春风化雨,温暖耀亮母校师生前行。
人物档案:
李海清:1984 年7月郑州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0年3月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于1999年3月起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EMBA。先后担任过河南驻马店技术学校教师;北京768厂研发工程师;北京康帝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海清默默耕耘建筑节能控制领域十余载,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控制”。他先后研发成功“电路板在线故障测试系统”、“数据存储示波器”、“中央空调温度控制器” 等多项电子产品,并率旗下的研发团队自主创新并取得 “温控器”、“电动阀”、“控制系统”等近百款国内外专利,“供热采暖计费节能控制系统”等多项成果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证书”,是中国新型民族科技产业、建筑节能控制的领军人物。
李海清站在世界节能环保前沿,丰美阐释了“科技创造舒适生活”的精妙内涵,与其研发团队共同凝练出的15种“中央空调节能控制解决方案”、20种“供热采暖节能控制解决方案”和5种“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解决方案”,堪称建筑节能技术革新的绿色实用宝典。
2004年,李海清被评为北京市年度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被授予“北京昌平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中国人物传记网声明: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或购买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