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同济大学正在召开新生入学大会。主席台上一位教授用感人的语气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台下的新生们说:“城市好比一个交响乐团,城市规划师就是这个交响乐团的总指挥……”
“指挥”——这一富有浪漫和挑战色彩的头衔不仅深深打动了听者中一位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而且这竟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他,就是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广西唯一的国家特许注册规划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定一。
初见张定一,让我对眼前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人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洪亮的嗓音和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踏入学府,忙求索
1954年高考之后,年轻的张定一每天期盼的事就是等待邮递员送来的《解放日报》,当时凡被高校录取的考生名单,都将在报纸上刊登。终于有一天,张定一在报上排列的诸多人名中看见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的喜悦无以言表。
18岁那年张定一踏入了同济大学,并就读于建筑系都市建筑与经营专业(即现在的建筑与城市城规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同济的生活是灿烂的。那时学校的教学条件很艰苦,一个房间要住十人,最少的也要住八个。公共厕所也只有楼下一个。尽管如此,每当谈起那时的学习,张定一还是充满了自豪。他说,那些曾经任教的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像吴景祥先生、金经昌先生、陈从周先生等。这对于当时的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除了那些老教师让张定一在同济求学期间记忆深刻之外,那时的课余生活也同样让张定一念念不忘。“大草棚”可算是那个年代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了,同学们在那里聚会、吃饭,甚至看电影。由于大草棚里有很多柱子,所以被同学们形象的称为“森林电影院”。谈着这一些往事,张定一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语调欢快轻松,充满着活力和朝气。这也是镌刻在他心里的深深的青春印记,永远也不会淡去。
同济的生活是难忘的。大学四年的光阴让张定一学到很多,看到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在他的心里有期盼,有理想,也有忧郁和彷徨。在经历了当时“反右”运动后,张定一所在班级的同学相当一部分被分配到了青海、宁夏、贵州、陕西、内蒙古、广西、黑龙江等这些最艰苦的地方。
君离长江水,转战八桂大地
1958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张定一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来到广西就业,从此与广西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51年。
初到广西,经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再分配,张定一与另两位同学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广西区建筑工程局城市建筑处。因为单位刚刚成立,报到时,单位领导人选也尚未确定,连办公室的桌椅、板凳都得自己动手去搬。按当时局里的职责分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都是属于城建处业务范围。而他们既无人管,更无人帮、带,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他们来说可谓是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工作上生疏,生活上也是麻烦不断:晚上三个人就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内,几乎是床碰床。出门上街买东西,发现街上的人说的全是当地土话,他讲什么对方“不知”,对方讲什么他也不明白,只能摆开双手比划,这也使他们三个初到南宁的毕业生苦不堪言。然而初来乍到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没有让这些同济学子退缩。张定一在回忆当年完成的第一份工作时仍十分激动:“我被分配到广西不久,就被安排随北京城市设计院的工程师一起赴宜山县(今宜州市)编制当地县城庆远镇的初步规划。那时我们自带行李、睡临时搭起的板床、一天只吃两顿餐,可人却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中,放大地图、勘探现状、收集资料、手绘各种方案以至成果图。最后我们的方案受到了一致好评。学了四年,能用学到的知识真刀实枪的干,心里特别开心!”
十年磨砺,初“登台”
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定一被下放至河池地区建筑公司。在这个小山城内一待就是十年。但张定一说自己并不后悔下放到这里,因为这是他人生阅历最丰富的十年,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最充实的十年。
1970年金城江的一场大水,淹没了大半个山城,许多房屋街道被毁,急需恢复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定一从地区建筑公司借调到“金城江城建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金城江的规划建设工作。对于他而言,样样都要亲力亲为,无论是规划设计、编制、规划实施管理、建筑报建,还是道路选址、定点……所有涉及的相关专业都必须懂一些。甚至有时还要处理违规事件和纠纷。在短短几年间,张定一几乎走遍了金城江所有大街小巷,爬遍了所有规划区内的山头,也逐渐融入了这个小城中。以至于走到大街上,常常要忙着与许多人打招呼。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的关键还在于管理。”从规划到设计,再到管理最后到审批,所有过程张定一都一一参与。这样的经历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是一种锻炼,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从1971年来到河池至1980年离开,张定一可谓是金城江的规划者,也是见证者。他亲眼目睹了金城江由一个普通的山区小镇,到如今的新兴城市。当年,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曾分别用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全面介绍了金城江的新貌。
尽责尽力,求真务实
当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直是张定一相当一段时间里难以释怀的梦想。然而,现实却证明,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境,城市远非交响乐,也根本谈不上由规划师当指挥。经历了桂林悦来大酒店风波,张定一也总算明白了许多。
改革开放初期,广西迎来了招商引资的最大一项外资项目:香港某集团公司拟在桂林投资千万美金,兴建一座五星级悦来大酒店。在双方的谈判过程中,香港对当地政府提出的选址方案不予考虑,而是提出要在山峰倒影、沙洲绿荫的伏波山旁的伏龙洲上建造酒店。对于港方这种明显违反城市规划的要求,却被当时区、市有关领导接受。在欢腾喜庆的签约大会上,张定一却内心充满了痛苦,他深深知道这样的选址将会给桂林的美丽山水带来怎样的后果。在回忆那段往事时,张老说:“我的心情很无奈!” 但一有机会,他还是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大酒店项目签约后,投资方即回香港了,区、市两级领导都去机场送行,借此机会,张定一在回答时任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水利专家甘老的询问时,直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酒店项目对发展桂林旅游业确实非常重要,但现在的选址是错误的,按照这样的方案建设,桂林市区最核心的山水景观,将遭受破坏。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观点,张定一在随后与区、市领导进餐时特意用玻璃杯和啤酒瓶分别表示景区伏波山及将要建造的大酒店之间的关系,瓶子盖过了杯子,市区最精华的山水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他的想法虽然不为个别领导认同,但张老说:“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良心。”后来通过国家建设部的深入调查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批示,这一大酒店风波终于归于平息,桂林山水又一次幸免于难。
“做一个尽责的城市规划师,我追求了50年,但还差得很远。不要再说要做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了。”张老最后用这样一句感慨结束了我们的采访。
对于今天的成就,张定一显得并不在意。他始终保持着谦逊,踏实的工作态度,更可贵的是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风风雨雨之后,仍然能有一份平常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就是让年过七旬的张定一能始终保持活力,永葆年轻的秘诀吧。
张定一简历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规划师师。
1958年9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城市规划专业,任广西建工局规划处技术员; 1971年,任河池地区基建局技术员、工程师;1980年,调任广西城建局规划处高级工程师;1984年,任广西基本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管理处副处长;1985年5月,任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党组书记,曾任广西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规划师》主编、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