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恢复高考后同济大学建材系建材及制品专业第二届毕业生,苏军对母校饱含深情,他常说:“感谢同济让我学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知识,感谢同济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心怀梦想
1975年,苏军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乡插队的日子是艰苦的,艰苦不仅仅在于体力上的劳累,更重要的是一个对于知识无限渴求的心灵被禁锢在了一个看不到未来在何方的穷僻山沟沟里。但是,即便是每日辛苦地劳作,苏军也会尽可能地想办法多看看书,哪怕是一本小人书,也是难得的精神食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等等书籍,苏军几乎都看得滚瓜烂熟。
两年后,在那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中国恢复了停滞10年的高考。苏军当然不可能放过这样的契机,他决心参加高考。经过多方努力,苏军终于找到了一些残缺不全的中学语文、数学教材。凭着他在以前中学时候学习的扎实功底,又经过几个月的青灯苦读,苏军参加了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并且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校园。
求学同济
第一次踏进同济园的时候苏军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同济。宽阔的运动场地、优美有特色的建筑、学校细心周到地迎接新生,这一切都让苏军对这个新的环境产生了好感。
由于是刚刚恢复高考,班级里的同学年龄分布很不均匀,当时他们班级里有“六大元老”,都是在解放前后出生的。这“六大元老”分布在六个宿舍,平时像大哥哥一样在生活上照顾大家。班长老杨是班上乃至全校唯一的现役军人,平时穿着一身绿军装,说着带点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一脸的严肃,他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让班主任省了很多心,老杨很有威望,大家都很尊重他。副班长老方高考前曾是文汇报的特约通讯员,写文章的速度之快让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方是在大二的时候结婚的,他在上海陆家嘴路的新房很小,不能一次性把班级里面的同学都请上,同学们只好分批去他家坐坐。“六大元老”在班级里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个团结互助的班级还获得过“上海市高校优秀班级”称号。苏军至今都忘不掉他的“好哥们”。
同济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苏军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同济的大礼堂,拱形的屋顶,几十米的跨度,内部没有一根立柱,显得空间很大。那时候学校经常在大礼堂放电影,苏军至今都还记得在同济大礼堂里看第一部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情景,喜欢电影里的歌曲《九九艳阳天》。
下午没课的时候,苏军和同学们都喜欢去学校游泳池游泳,游累了便坐在池边休息。有一回大家游累了,照例坐在池边休息时,有一个调皮的同学在后面把他们一个个推下泳池。坐在同学们最旁边的是一个年长的老师,那个男同学看见不是班级里面的同学也就没敢真推下去,只做了个假装把他推下去的动作。后来同学们发现那位长者竟然是李国豪校长,调皮的同学吓了一跳,直庆幸自己没干那傻事儿。
说到同济的食堂,当时可是在上海高校的食堂中赫赫有名,号称“吃在同济”。提起那时候在食堂吃四喜肉的情景,苏军自己都忍不住笑了。那时他¾常做体育锻炼,又是长身体的时候,特别喜欢吃肥肉,所以每次打四喜肉的时候都会跟打菜的阿姨说要块肥点的,但是阿姨们大多都是不予理睬随便打了块给他。于是苏军想了个绝妙的方法,每次打菜快轮到他的时候,他就拿勺子铛铛地敲碗,让打菜的阿姨很反感,轮到他说要四喜肉的时候,阿姨就会挑块最肥的给他,这个方法可是屡试不爽。
2007年5月同济百年校庆时,包括定居海外的学友,他们全班57位同学中有55位聚会到了上海,苏军在同学聚会时的感言是:“成为同学,是一生的缘分,也是一世的记忆,纯真的同学友情,将会一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祝愿所有来聚会的和没来的同学们,开心快乐每一天!”
逐梦深圳
大学毕业的时候,苏军最先分配到了郑州,然后又调回到了家乡安徽省质监站。那时在国家单位里面工作是一件稳定而体面的事情,稳定到二十几岁进去就知道六十岁时的状态,一向追求自由的他很想出去寻找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他将目光瞄向了改革方向最前沿的城市——深圳特区。那时“跳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苏军先向单位请了三个月的病假,想自己先到这片热土去看看。没想到来到深圳仅一个月,他就被深圳深深地吸引住了。公平的竞争、良好的机会、宽松的政策等等让他下定了决心,无论什么样的阻挠他都会克服。他愿意为这样一片热土放弃一切,愿意从零开始。
苏军进入了天健集团公司。这是一家由深圳市国资委控股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前身最早为1963年组建的空军工程兵第205团。苏军从一个技术员做起,凭着踏实和勤奋,以及在同济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专业底子,他很快成为了天健集团的业务骨干,此后又成为了专业公司的技术负责人。
1994年,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深圳地区创办了第一家市属建筑行业企办科研机构——天健(集团)市政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市政工程及房建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技术咨询活动,以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苏军后被任命为科研所所长。
为了使集团得到良好发展,天健科研所大胆提出了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既为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和资源库,也能为天健集团带来新的思维和技术。进过一番努力,2000年3月,经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及深圳市人事局批准,在天健科研所组建了深圳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天健分站。
提到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成果,苏军如数家珍。首名博士后的研究报告《大轴力桩基托换技术》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桩基托换技术研究专著,对桩基托换设计、施工、监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桩基托换分类方法,所提出的主动托换变形控制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周镜、刘建航、葛修润等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权威专家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大轴力桩基托换技术”研究课题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在国内众多地铁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另外一名出站的博士后两年的研究成果“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施工技术总结及对桥梁桩基影响和控制的研究”,解决了深圳地铁一号线续建工程白石洲——科技园区间盾构近距离穿越沙河立交桥桩基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天健博士后工作站主持编写的企业工法“SMA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工程应用研究",已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苏军简历
深圳市天健集团科研所所长,深圳天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深圳市天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高级工程师。
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安徽灵壁县下乡插队。1978—1982年,同济大学建材系建材及制品专业学生;1982—198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察规划设计院;1985—1986年,水利部淮委安徽水科院材料结构研究所;1986—1994年,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1994年至今,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