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电影《诱僧》荣获1993年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更以《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的造型大师叶锦添,昨天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他在内地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繁花》昨日与读者见面。
■文字形成新的沟通空间
一上三联书店的二楼,新书首发式的活动区中满眼是叶锦添设计作品的展板,《橘子红了》、《大明宫词》、《恋爱中的宝贝》、《小城之春》……在那些绚烂的、华丽的、夸张的剧照下,一袭黑衣的叶锦添出现在众多媒体和读者面前。
著名的电影导演田壮壮作为嘉宾讲了几句话后,轮到叶锦添发言。沉默了大概有一分钟,叶锦添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会讲话。”又是片刻的沉默之后,有些紧张的叶锦添才开始介绍自己的书:“《繁花》去年在台湾出版。这个名字来自书中《逐花而居
者》这篇文章。因文章里谈到繁花的意象,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出版社的编辑最喜欢的一篇,于是决定用这个名字。”
除了这一本《繁花》,叶锦添在台湾还出版了摄影集《时代的容颜》,记录了他所策划的服装设计展的《不确定时间》,小说《漫游》等作品。《繁花》集造型图片、散文、美学于一体,有他的回忆、游记以及造型理念。
叶锦添说他在美术上下了很多工夫,大部分观众只看到好看或不好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理解。“我后来发觉,文字在我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非常广阔的沟通空间。如果一个造型观众看不懂,看完文字后可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在服装中表现的想像力”。而且,文字对于叶锦添自己来说,也是很广阔的一片天地,不同的组合文字的方式形成了无穷无尽的意象。写实的、科幻的、意识流的、武侠的……文字产生了很多效果。在叶锦添看来,因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是集体创作的,有的时候需要妥协,自己不能完全表达所思所想。“但是文字可以把我想要的点滴都表现出来”。
■多种艺术形式给我自在的感觉
当叶锦添一番话讲完,主持人请现场的媒体记者或读者提问的时候,出现了冷场,大家都无语。据说,前一天晚上,叶锦添在北大校园中进行的小规模的幻灯交流会却是轻松热烈。这时的叶锦添显得更加紧张,只是看着大家笑。当他的那些设计打出幻灯时,叶锦添的表情一下丰富了起来,加上手势的配合,讲得有声有色。
“我原来并不喜欢电影,有一段时间也很迷茫,与徐克合作之后才慢慢喜欢上了电影的造型设计。在香港七年的时间中一直在做电影,直到拍完《诱僧》到了台湾后,才开始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叶锦添说,从电影、电视连续剧、舞台剧到写书,对他而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的人一路走下来,可能是一直走着,而我在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就转了一下弯,碰到另一个又转了一个弯。我个人在走过这些路口后好像也隐去了,但是其中有一种很自在的感觉”。
■从繁到简向往纯粹
从《诱僧》、《橘子红了》到舞台剧《美荻亚》等,叶锦添的风格一向给人以富有创意、繁复、华丽、气势雄奇的感觉。在《卧虎藏龙》中担任美术指导时,叶锦添的设计从加法转为减法,场景被精心设计成极简风格。
“从前我喜欢的设计是浓墨重彩的、夸张的、丰富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压抑,有很多东西想表达,而且是急于表达出来,所以把所有的元素都加进去。现在,我想找回艺术与生活最接近的本源关系”,叶锦添说着摸了摸自己的头。
叶锦添认为,那些各种附加的价值思维,只会让人的情感更加疏离。艺术的单纯只是足够去表达个人的人生感受而已,与其跑到最复杂的符号学中去找,倒不如去看一下生活。“就像我现在写的这些书,我没有架构的能力,但是这些都是从我自己的内心中慢慢流淌出来的”。
叶锦添档案:
自1986年加入第一部电影《英雄本色》(吴宇森导演)以来,叶锦添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服装制作。合作者遍及内地、台湾、香港,包括李安《卧虎藏龙》、田壮壮《小城之春》、关锦鹏《胭脂扣》、罗卓瑶《诱僧》、王颖《端一碗茶》、陈国富《我的美丽与哀愁》等。其中,以《诱僧》获1993年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2001年更以《卧虎藏龙》一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与“最佳服装设计”双项提名,并荣获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
叶锦添的美术、服装作品横跨电影、舞蹈、歌剧、戏剧、戏曲、传统乐舞、音乐剧等各类艺术形式,创造了恣意于古典、前卫之间的造型世界。
在内地推出这本散文集《繁花》之前,叶锦添已经在台湾出版了四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