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曹庄碱矿项目顾问李玉堂
李玉堂是我院退休职工,现年74岁,高级工程师,于1958年9月参加地质工作,主要从事盐类矿产地质工作,在地质工作战线奋斗的三十多个春秋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河南省桐柏县吴城碱矿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获得了原地质矿产部授予的勘查找矿一等奖;主持了由地质矿产部直管的桐柏县安硼碱矿地质普查工作,编写的《桐柏县安硼碱矿科研报告》获地质矿产部199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该区天然碱矿的勘查开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获得了1994年度国务院颁发的政府专家特殊津贴,于1994年12月在我院退休。
退休至今,已经74岁高龄的李老,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乐观向上,虽然早已退休,却身退心不退,依然为地质事业释放着余热。2010年9月,曹庄矿区天然碱矿普查项目组成立,院领导征求李老意见,能否担任项目工作顾问,他说:“‘有为才有乐’,何谓‘有为’?‘有为’就是要做些事。我要继续从事碱矿的地质勘查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专长,支持和服务院里的发展”。就这样,李老不顾年老体迈,带上行李一头扎进矿区,踏上曹庄碱矿勘探的新征程。
作为我省新机制试点项目,曹庄天然碱矿普查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作为老地质人,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坚持和项目组同志们一起,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收集地质资料;编写单孔钻井地质设计,完善施工方案;在项目工作进程中献言献策,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呕心沥血。
李老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朴实正直的处事风格受到同志们的尊敬。项目组临时租住在农家小院,条件简陋,夏天酷暑难耐,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李老从无怨言。工作区道路崎岖不平,且多为乡间泥泞小道,下雨时一身泥,晴天时一身灰,李老不怕苦、不怕累,每每亲临现场,和年轻人一样天天往返于驻地和矿井之间。今年七月的一天,气温高达40多度,太阳仿佛一个大火球烤着大地,施工工地就像一个大蒸笼,热的人喘不过气来,而李老还像往常一样到每一个现场指导工作。当来到钻井队时,负责施工的同志说:“李师傅,天这么热就别来了。”他说:“几天不到井队转一圈,我就睡不着觉啊。”接着他习惯性地拿出放大镜,在酷热的太阳下认真查看岩芯,询问钻机钻探情况。当他听说钻进泥浆盐不饱和时,当场就发了脾气:“现在正处在打出碱矿层的关键时刻,必须用饱和盐水泥浆钻进,现在马上停钻整改!”后来该井成功打出十几米的碱矿层,这与李师傅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老骥伏枥,壮志不已”,李老对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以及无私奉献的那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不仅受到院及分院领导的赞扬,而且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感染了项目组成员。平时,李老偶染小恙,大家劝他回家休息,但他仍然坚持在野外一线,往往上午输水,下午处理工作;遇到较紧急的工作,则变成一边输着水,一边工作,项目组的同志无不为他忘我工作的热情所感动。
作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碱矿勘查专家,平日里工作闲暇之余,李老总是主动给项目组同志们讲解各种地质勘查找矿方法和实践经验,耐心解答同志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项目组的同志们也非常珍惜这种机会,在一问一答中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业务知识。在他的带动下,项目组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全体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过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无数的汗水换来了地质找矿的累累硕果,曹庄矿区天然碱矿普查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为泌阳凹陷北部天然碱矿找矿工作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李老把地质找矿所结下的甜蜜果实,看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他常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我还会坚持把地质找矿工作做到底,直到做不动为止。”作为新时期地质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把老一辈地质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在今后的工作中传承和发扬“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奋进、开拓、创新,用勤劳智慧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用青春和汗水为社会主义经济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